22、《五柳先生传》学案教师寄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义。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3、品味作品质朴、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4、体会作者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学习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学习难点:1、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2、体会课文中“不”字的妙处。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1、回顾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3、学生结合上述作品,谈谈对陶渊明的认识。二、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1、找出生字并注音.嗜()辄()箪()黔()汲()俦()觞()欤()2、学生自主阅读,疏通文义,提出疑问,相互交流。①亦不详其姓字()②因以为号焉()③不求甚解()④造饮辄尽()⑤环堵萧然()⑥箪瓢屡空,晏如也()⑦不戚戚于贫贱()⑧不汲汲于富贵()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4、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他的志趣与性格有什么联系?如何理解他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嗜酒”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五、与作者对话,走进一种境界。1、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2、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评价)六、拓展迁移(一)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七、达标测试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每有会意:②造饮辄尽:③环堵萧然:④晏如也:⑤不戚戚于贫贱:⑥不汲汲于富贵:2、翻译(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