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百科:http://www.docin.com/mydoc-7352321-1.html万份招教资料下载.腾讯微博:http://t.qq.com/yanchang1985每周五晚发布招教资料合集.201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学案例:中学语文需要原生态阅读阅读为何成为语文高考的瓶颈,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阅读教学本身存在弊端无疑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部分教师热衷于文本的分析和讲解,往往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以教师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张伯湘语文特级教师的《深化阅读教学改革的治本方略》(湖北《快速阅读》2009年12期)这些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文高考“瓶颈”之实。这是为什么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阅读”这项心理活动、求知工程、培养语文素养的心路历程,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只有让学生独立认真地深入“阅读”,才能够亲自经历、品尝到文本的“滋味”。为了深化阅读改革,打通“瓶颈”,应将学生这一“阅读主体”放在首位,凡进行文本阅读教学活动,必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在先,教师的点拨、讲述、阐释等在后。这应该是一条原则。笔者姑且将学生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称为“原生态阅读”,并希望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原生态阅读”方面下足功夫,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阅读教学程序,为畅通“瓶颈”出力。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品质,决不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造成这种“阅读”窘况的根本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是教者“目中无人、习以为常、急功近利”所致。“目中无人”即执教者在教学中并没有把学习的主体——学生置放在阅读教学的首席,总是自以为是地讲解,而没有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去感悟文本中的每个字每个词的温度、厚度、高度,没有去触摸作者的心。“习以为常”即阅读教学的课堂日复一日由教者独揽,生怕学生读不懂,读不快,读不深入,而将“讲解”这一教法作为最主要的乃至唯一的方法来对待阅读教学,有的学校还在某一“模块”教学时统一进度,统一教法,统一训练,使用同一份教案,统一考试……就差“统一成绩”了。这样一来,教者也丧失了自己的阅读过程、个性和特色,从众心理压抑了自己对学生、文本以及教法的钻研意识和本能,进而形成了一种习以为常、漠视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局面。广大初三、高三的学生都必须面对中高考“阅读”试题,但较多的学生被扼在阅读的“瓶颈”,急切希望快速提高阅读解题能力,以便能多挣几分。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教者搜集大量的各地“中高考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