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广告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拆除决策机制构建的意义近几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城市的更新,大规模的既有建筑被拆除重建,这其中不少被拆除的既有建筑并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大拆大建现象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社会资源的浪费、城市文化的破坏、城市环境的恶化及社会冲突的加剧等。近年来,已有多位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绝大多数研究是从具体的被拆除单体建筑入手,定性地对我国建筑使用寿命过短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筑,却很少有研究是基于实地调研与量化分析展开的。系统研究并制定科学的既有建筑拆除决策机制,规范城市即有建筑拆除重建活动,防止不必要的大拆大建,合理地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对助力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显著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徐可西著的《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建筑拆除决策机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20年版)立足于广泛的实地调研,科学测度了我国城市建筑的实际使用寿命,深入分析了造成我国既有建筑被过早拆除的主要原因,系统思考了我国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筑拆除决策机制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定性加定量的研究方法,从决策流程、法律法规体系及决策评价指标体系等多维度入手,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建筑拆除决策机制的建议。全书主要分成8章,涉及“城市更新与城市更新决策相关研究综述”“建筑被过早拆除的原因分析”“拆除决策流程现状分析和问题识别”“建筑拆除决策优秀经验借鉴”“构建和完善建筑拆除决策机制的建议”等内容。编者对重庆市朝天门片区整体拆除再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编者指出,我国被拆除建筑的平均使用寿命仅为34年,远低于设计使用年限和国际水平。区位特征、邻里特征等11个内外部因素导致了建筑被过早拆除。为此,编者构建了科学的建筑拆除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既有建筑的拆除标准,并将其落实在拆除决策的全过程,杜绝拆除决策的主观性与随意性,提高拆除决策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城市既有建筑的拆除重建是我国城市更新的重要模式,也是城市更新的普遍现象。但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大量未达使用寿命的建筑被随意拆除,已成为社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构建城市背景下建筑拆除决策机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这四方面。其一,实现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城市系统较重要的组成之一就是建筑。建筑是城市历史的实物载体,是城市发展和变迁的见证,承载着城市土著居民的群体记忆,是城市风貌、社会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