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13精养鱼塘的水质管理技术.pdf
下载文档

ID:973240

大小:16.23K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013 养鱼 水质 管理 技术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方式由粗养转为集约化养殖,但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水质严重污染,水体中悬浮物增多,BOD(生物学耗氧量)、COD(化学耗氧量)、氮,磷含量增加,溶氧量下降,蓝绿藻大量发生,水环境速猛恶化,导致鱼类病害频繁发生,(据报导鱼类养殖中出现的病害已达100 多种),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水环境,不但是健康养鱼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现将精养鱼池中主要水质条件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和调控技术作初步简述:精养鱼池的水环境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及调控措施。一、底泥(一)底泥形成:它是有残饵和鱼类粪便等有机颗粒物沉入水底及死亡的生物体遗骸发酵分解后与池底泥沙等物混合而成。(二)底泥对水质的影响:1.增加耗氧量,底泥中包含有多种有机物质,当其产生化学分解,加上池水中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就会大大增加底泥耗氧量,没有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为16.8mgO2m2L,而 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可达到4555mg O2m2L,比未养过鱼的底泥高出三倍。2.产生有毒物质:在底泥的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经测定,养过鱼的底泥的产氨量要比未养过鱼的要高2.63.3 倍;甲烷气不溶于水,故可经常在鱼池中见到水底向水面冒气泡现象;硫化氢为有毒气体,易溶于水,有臭鸡蛋味时说明水已败坏,对鱼会有严重危害,必须立即换水。据我们对 5 个渔场 23 个渔池的调查;底泥厚度在60 厘米 80 厘米的约占 36%,呈暗黑色,厚度在 40 厘米 60 厘米的约占43%,呈暗黑色较多,厚度在 20 厘米 40 厘米的约占 21%,其中 60%左右鱼池呈淡棕色或灰色,说明养鱼池普遍底泥过厚且氧化不充分。生产实践证明:鲢、鳙、罗非鱼池底泥厚度在20 厘米 40 厘米;草、鲂、鲤鱼池底泥以 0 厘米 15 厘米为宜。因此,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 年 2 年应清除 10 厘米 20 厘米呈暗黑色的底泥,并经烈日暴晒,可减少总氮 88%,铵态氮 68%,有机质 90%,可溶性硫酸盐77.8%,以及杀死部分病菌和寄生虫卵,可为鱼类创造良好的栖息场所,是增产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二、氨氮:(一)氨氮来源:水产养殖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鱼类的含氮排泄物中约80%90%为氨氮,其多少主要取决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和投饲量。根据饲料转化率等有关参数,氨氮产量是可以推算的。如输入饲料氮中25%为鱼体保留,75%被排到水体中,其中溶解性氨氮约占 62%,固体颗粒氮占 13%。当投入 1 公斤含 32%蛋白质饲料时,氨氮量为1000g 0.326.25 0.6231.7gN,也就是投喂 1 公斤饲料就有31.7gN 作为氨氮释放到水体中。据报导:鳗鱼和沟鲶由于投喂高蛋白饲料,每公斤饲料可释放到水体中氨氮分别为 52.6g 和 38.6g。从而可以说明,由于鱼类需要蛋白质不同,释放到水体中的氨氮量也不同,投喂高蛋白饲料释放到水体中氨氮量越高,造成水体污染越严重。(二)氨氮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水体中氨氮可以通过硝化及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或以氮气形式散逸到大气中,部分可被水生植物消耗和底泥吸附,只有当池水中所含总氮大于消散量时,多余总氮就会积累在池水中,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使鱼中毒。据报道,鲤鱼苗和沟鲶24 小时半致死氨氮浓度分别为1.78mgL 和2.76mgL,苗种要比成鱼更敏感。在对鳜鱼毒性试验中,24 小时 LC50为 0.92mgL,48 小时和 96小时的 LC50 分别为 0.49mgL 和 0.32mgL,为此认为鳜鱼养殖的氨氮浓度应控制在0.032mgL 以下,鲤科鱼类一般应控制在 0.050.1mgL。当氨氮达到 0.050.2mgL 时,鱼生长速度都会下降,如沟鲶在含有0.051.0mgL 氨态氮的水体中生长,产量呈线性下降,当浓度达 0.5mgL 时,生产量减半。欧洲内陆渔业咨询委员会认为氨氮应控制在0.021mgL 以下,美国环境保护署规定的水生环境中氨氮的安全标准为0.016mgL。(三)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1.氨氮毒性强弱不仅与总氨量有关,且与它存在的形式也有一定关系,离子氨氮(NH4-N)不易进入鱼体,毒性也较小,而非离子态的氨态氮毒性强,当它通过鳃、皮膜进入鱼体时,不但增加鱼体排除氨氮的负担,且当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时,鱼血液中的 pH 值相应 升高,从而影响鱼体内多种酶的活性。经研究证明,当氨态氮浓度越高,越可降低 APK(血 清碱性磷酸酶)和 LSZ(血清溶菌酶)的活力,其活力异常变化,反映了机体代谢功能失常或组织机能损伤,因而导致鱼体不正常反应,表现为行动迟缓、呼吸减弱、丧失平衡能力、侧卧、食欲减退,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性败血症相似的症状,并影响生长。2.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 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温度和pH值愈高,毒性愈强。这也是鱼类为什么在夏季、当池水中 pH 值超过 9 时,易发生氨中毒的原因所在。(四)控制池水中氨氮的具体措施1.增氧(1)用增氧机: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1 小时 2小时,以便池水上下交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并可散逸氨氧与有毒气体到大气中。(2)抽出 底层水 20 厘米 30 厘米,并注入新水。(3)使用增氧剂,泼洒双氧水、过氧化钙等。2.使用氧化剂用次氯酸钠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3 毫克升 0.5毫克升;或用5%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5 毫克升 10 毫克升。3.泼洒沸石或活性炭一般每亩分别用沸石15 公斤 20 公斤和活性碳2公斤 3 公斤,可吸附部分氨氮。4.使用微生物制剂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ppm,每隔 20天左右泼洒一次,效果较好。5.大水面(50 亩以上鱼池)可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可占全池面积 1100,以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三、亚硝基态氮(NO2-N)(一)来源它是水环境中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故NO2-N 极不稳定,它可以在微生物作用下,当氧气充足时可转化为对鱼毒性较低的硝酸盐,但也可以在缺氮时转为毒性强的氨氮。温度对水体中硝化作用有较大影响,因不同的硝化细菌对温度要求不同,硝化细菌在温度较低时,硝化作用减弱,在冬季几乎停止,氨氮很难转化为NO2-N,因而氨氮浓度较大。当温度升高,硝化细菌活跃,硝化作用加剧,可将氨氮转化为NO2-N,当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可引起褐血病。(二)对鱼类的毒害作用这主要是由于NO2-N 能与鱼体血红素结合成高铁血红素,由于血红素中的亚铁被氧化成高铁,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致使血液呈红褐色,随着鱼体血液中高铁血红素的含量增加,血液颜色可以从红褐色转化呈巧克力色。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运载氧气,可造成鱼类缺氧死亡。对团头鲂试验结果表明:其体内血液中的高铁血红素的百分比含量是随水中的 NO2-N 浓 度升高而上升的,当 NO2-N 浓度达到 2.5 毫克升时耗氧率达最大值,在低于 2.5 毫克升时,鱼可以通过自身的生理调节来弥补载氧能力的不足,鱼表现呼吸加快,活动增强,耗氧量增加,当超过2.5 毫克升时,鱼体的生理代谢功能不足而出现中毒症状。试验表明,鲢鱼、鲤鱼、罗非鱼的安全浓度分别为2.4 毫克升、1.8 毫克升和 2.8 毫 克升,可见鲤鱼对亚硝酸态氮的耐受力较低,这与鱼池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三)控制池水中亚硝酸态氮的具体措施:1.开增氧机。2.使用增氧剂每亩用双氧水 300毫克 500毫克,加水冲稀后全池泼洒,隔一天重复一次。3.使用氯化钠和碳酸钙、硫酸亚铁每亩用 8 公斤 10 公斤氯化钠和少量的硫酸亚铁和碳酸钙。4.使用沸石和活性炭每亩使用沸石15 公斤 20 公斤或活性炭 1公斤2 公斤,全池泼洒。5.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使池水浓度为10ppm,全池泼洒,隔15 天 20 天重复一次。6.使用水质改良剂每亩用水质改良剂2 公斤加水冲稀,全池泼洒,隔15 天 20 天重复一次。效果较好。四、硫化氢(一)来源 1.在缺氧条件下,含硫的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2.在富硫酸盐的池水中,经硫酸盐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转化成硫化物,在缺氧条件下进一步生成硫化氢。硫化物和硫化氢均具毒性。硫化氢有臭蛋味,具刺激、麻醉作用。硫化氢在有氧条件下很不稳定,可通过化学或微生物作用转化为硫酸盐。在底层水中有一定量的活性铁,可被转化为无毒的硫或硫化铁。(二)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水体中的硫化氢通过鱼鳃表面和粘膜可很快被吸收,与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并还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相结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因而影响鱼类呼吸,为此H2S 对鱼类具有较强毒性,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含量达0.1 毫克升就可影响幼鱼的生存和生长,当达到 6.3 毫克升时可使鲤鱼全部死亡。中毒鱼类的主要症状为鳃呈紫红色,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漂浮在水面上。(三)控制硫化氢具体措施:提高水中含氧量。严重的鱼池可每亩泼洒300 毫升 500 毫升双氧水;使用氧化铁剂每亩放入一定量的铁屑。五、溶解氧(一)来源池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 90.3%,挖掘中扩散溶入水中的仅占9.5%,而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为浮游生物(晚上)、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鱼类耗氧占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约占10.4%,底泥耗氧约0.6%,为此,为保持池水一定量氧气不逸散到大气中,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强烈时,中午1 时 2 时开增氧机,以便将上层溶解氧送入底层,以补续底层氧气不足,改善底层水质条件。(二)溶解氧对鱼类影响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对鱼类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溶氧量5 毫克升以上鱼类摄食正常,当溶氧量降为4 毫克升时鱼类摄食量下降 13%,而当溶氧量下降到2毫克升时其摄食量下降54%,再下降到 1 毫克升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不但如此,池中溶氧量充足还可以改善鱼类栖息的生活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但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当池水中溶氧量过饱和度达 150%以上,溶氧量达 14.4 毫克升以上时,易引起鱼类气泡病。因此,适宜的溶氧量,对于养殖鱼类生存、生长、饲料利用率等至关重要。六、酸碱度(pH)池水中的 pH 值过高或过低,对鱼类生长均不利,pH 值低于 4.4,鱼类死亡率可达 7%20%,低于 4%以下,全部死亡;pH 值高于 10.4,死亡率可达 20%89%,pH 高于 10.6 时,可引起全部死亡,鱼类生长最适宜pH 为 7.58.5。pH 值过低(酸性水),致使鱼类血液中的pH 值相应下降,减低载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鱼活动能力减弱,新陈代谢强度降低,减少摄食量,生长缓慢。也可引起鱼鳃组织凝血性坏死,粘液增多,腹部充血发炎。池水中 pH 值过高(碱性水)时,会直接影响到鱼类血液的pH 值,发生碱中毒,影响血液缓冲系统平衡,且对鳃、皮肤及粘液有腐蚀作用,致使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影响呼吸。为此,调节控制池水pH 值,保持适合鱼类生长的池水以微碱性为好。(一)调节 pH 值的具体措施:1.用生石灰调节每次每亩用10 公斤 15 公斤,根据 pH 值高低适量使用。2.用氢氧化钠调节施用时要注意少量多次。方法:先调配成1100 原液,再用 1000 倍 水冲稀,然后一边加水一边泼洒。以避免引起局部碱中毒。(二)池水 pH 值过高(碱性水)1.不宜施用生石灰清塘。2.施用明矾池水中浮游生物太多,每亩放可用明矾0.51 公斤加以控制,以避免 pH 值增高。3.用盐酸根据 pH 值高低,全池泼洒盐酸,一般每亩用300 毫升 500毫升,必须充分稀释后全池泼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