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docx
下载文档

ID:90428

大小:3.08MB

页数: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2-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18 云南 公务员 考试 申论 答案
一、给定资料 材料 1 M 市 D 区是省内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的试点地区。在村民们心中,科技特派员就是要给田间地头开药方, 把先进的科技种到地里头,长出金苗苗。 不久前,D 区记者小菲就本区科技特派员的情况,对区科技局局长李明进行了一次采访。在采访中,李局 长感叹道:“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 “我们的科技特派员大部分是行业领域的专家、大学生,有的讲授得偏重于纯理论,对农民来说,太过于 抽象,不接地气,不实用。这在实际操作中是得不到农民欢迎的。再者说,术业有专攻,本是种蔬菜的农民, 要是派一个专攻苗木培养的工作人员给他,又能有多少用呢?”李局长认为,“农民需要和专业领域对口的, 有真才实学的,能听懂田坎语言的科技特派员对接,而非流于形式的‘拉郎配’。” D 区目前共有 440 多个行政村,但科技特派员总共才 82 名。这令李局长忧心。“在这支队伍里,60 来岁的 根本不算老,最大的已经 70 多岁了。想想这些老人们还能在田坎上、果林里跑几年?而一个大学生想要成为一 名科技特派员,起码要跟着老特派员学习两年。但是,有多少大学生愿意跟着天天进村下地?我们这些年过花 甲的特派员又有多少精力来带这些‘徒弟’呢?” D 区的村民老蒋也对小菲说道,“去年我养土鸡,上面给我安排了科技特派员。结果每次来就是帮我喂喂 鸡苗,陪着唠唠嗑。后来我怀疑有些鸡苗害了瘟病,找他帮忙看看,他却说没事,叫我放心。结果后来几百只 鸡全部染上了鸡瘟,让我损失惨重。”对此,老蒋表示很无奈。 小菲对全区 82 名科技特派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有近三分之二的科技特派员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趋于老化,需要更新丰富。而同时,80%的科技特派员表示因为工作的关系,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去自行组织学习, 但如果有相应的知识讲座、观摩交流会的话,他们会积极参加,有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也不愿错过。并且这些 特派员有不少同专业同领域的朋友、同学其实也有成为服务农村的科技特派员的意愿,但最后都因为工作忙、 不在本地、不在政府指派培养范围内等原因而作罢。 据悉,D 区计划近期开展服务行动。围绕本地农业主导产业,建立一批“互联网+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 范基地,对接国家、省里的“科技特派员管理服务平台”。 材料 2 在 2017 年 T 市的“全市十佳科技特派员”评选活动中,小童以压倒性的票数获得第一名。一个年仅 25 岁 的年轻人,为何能从平均年龄在 50 岁以上的本市特派员中脱颖而出呢? 领导说,他所服务的 S 村地处偏僻,有一段路车根本开不进去,下雨天时他坐摩托车进村,常弄得一身泥, 特别狼狈。可是他每个月去 S 村的次数和时间都远远超过了考核要求。同事们说,他要是有什么没弄懂的问题, 肯定会睡不好觉,会缠着老特派员们搞清楚的。大学书本告诉了他“是什么”“为什么”,但他觉得还不够。 从来到我们这儿,他就开始研究我们这儿的土壤、天气、乡情民俗,他一个北方人竟然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学 1 www.chinaexam.org 会了我们这儿的方言。 老乡们说,他态度好,说话和气。大家都喜欢和他说话。他说的话大家听得懂,句子不长,用的也是田坎 语言,好懂实用。而且他手把手地传技术,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教给大家的东西都能被记得住。“他讲东西 很接地气,富有土味儿。而且,他还会收集村民的需求,定期地在网上开展‘订单化’培训。这样的特派员难 找。”村支书也对小童赞不绝口。 而小童自己却说,自己能赢得大家的喜欢,在于自己会玩些“小花样”。“老乡们要的是技术,晦涩的理 论讲得再高深,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老乡们学技术,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做上面去。科教本身有些乏味,必 须要加点料才会有滋有味。我在做技术特派工作时,就坚持添加‘三味’:一是原味,坚持用原汁原味的田坎 语言讲授,尽量讲短话,讲土话;二是鲜味,给乡亲们的一定是最新的农技知识,过时的、可能已经不适用的, 坚决不讲;三是甜味,对乡亲们积极鼓励,尽量用积极的语言,谁都希望话好听啊,多给他们看看成功的案例, 正面激励。如果你用的是本地语言,说的是农家事,讲的是致,讲的是致富经,他们不欢迎你都难啊。” 材料 3 最近几年,很多二线城市的人才引进工作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二线城市尚在努力,三四线城市自然也不甘 落后:给钱、给房、给户口。然而,纵观很多三四线城市的“人才争夺战”,大多也只是出台买房打折、租房 补贴、落户降标、项目资助、一次性奖励等引才政策。这固然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作为本身经济实力和区位优 势就不那么突出的三四线城市,给出和二线城市差不多的“彩礼”,能真正地“引凤求凰”吗? “在人才工作中,一些地方的同质化倾向依旧明显。”一位从事人才引进工作多年的部门负责人说道,“现 在,很多中小城市都要高学历、高效能、高层次、高大上、高精尖的人才;而给人才的往往就是‘老三样’—— 钱、房和户口。” “很多地方把人才引进工作想得过于简单了。”一位评论家说道,“人才工作不是把人引进来就可以的, 它其实更依赖人才生态的建设——如何利用、再培养、激励,如何留得住才是重中之重。然而,这往往是被很 多中小城市忽视的。花了大力气,引不到人才;人才来了呆不久。消耗了那么多的财力物力,也还是为他人做 嫁衣。”问题还不止于此。现在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已经给当地的财政带来不小的压力和负担了,但却 收效甚微。很多地方都重视引进外地人才。可外地人才引不来,厚彼薄此、重外轻里的人才政策更让本地人颇 有意见,可以用“赔本也没赚到吆喝”来形容。 “计算机、生物科技、航空航天这些尖端领域的顶尖人才本来就非常稀缺,即使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都 是‘肉少狼多’。在这样的环境中,实力薄弱许多的三四线城市往往是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最后却还是被 ‘剩下’。而且,就算引进了,往往也用不好,甚至用不上。”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说道,“引进人才要靠优势, 但中小城市能靠的优势往往不是物质吸引力,而是自己的特色。” 另一位评论家也给了一个观点,“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又‘对位’。我们的城市定 位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趋同的,要是采用同样的人才路线,是会‘撞车’的;毕竟错落有致,才既尊重城市发展 2 www.chinaexam.org 规律,又符合建筑美学嘛。我国各个城市间的地理、经济等方面差距依旧巨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对人才的需 求结构都是大不相同的。我们必须认清这个现实,找准自己的位置,才可能做好人才工作。因为你是你,你不 是别的城市。你在全省,甚至是全国有你的角色定位,有你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必须各就其位、各求所需。” 位于东部的 B 市,就曾犯过一种“经典”的错误。在五年时间里,B 市花费数亿资金引进了大量外市的高 职称人才。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招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各个地方都是这样,厚彼薄此成了通病!”B 市土生土长的科研人员小姚说道,“同样的学历、同样的职称,就因为我一直在本地,来路不同,待遇差距就 这么大?果然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让我们这些兢兢业业的本地人有些寒心。”而与此同时,小姚也接到了 外地的一个职位邀请,待遇颇为优厚,他说自己正在考虑中。其实引进人才不能够片面地理解为“买进人才”。 发掘培养本土人才也同样重要 材料 4 位于湘西的 C 村,因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势而得名。这个明清时期的古代民居建筑村落,被誉为“江 南第一村”和“民俗博物馆”。在晨雾中,绿荫环抱的小山村,一片青瓦白墙,一条流过门前的清澈小河,如 此简单的画面让人心生向往。 C 村在 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 年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现为 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 这儿的建筑有一个特别之处:在侗式木屋的外面,还筑有徽式高墙。因为村子人口多,房屋十分密集,火 灾是这儿的纯木质房屋极大的安全隐患。 几年前,村里的杨老犯了愁:村子里和他一起唱傩戏的人,已经没有几个了。作为省里的非遗,难道就真 的逃脱不了失传的命运吗?当时,C 村和中国所有乡村面临的状况十分相似: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和空 巢现象较为严重。杨老说,年轻人也不是不想回来,但是村里房屋太挤了;在家种地挣不了几个钱,养不活自 己和家人;因为古村保护不能乱建新房,年轻人在外面打工挣钱了当然想住一个新房,但没地方让他们建,老 屋洗澡、上厕所都不方便。在这生计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更别说什么非遗传承问题了。 “我们村里 啊,有很多土生土长的好东西,比如野生茶、黑米茶、有机生态米、手工艺品等等。”村支书老高说道,“但 以前这里建筑规划不行,交通也没跟上,我们不会包装,好东西也卖不出去,可惜哟。” “活体保护,让古风留存。”这是县委书记为 C 村拟好的目标。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弥足珍贵的传统村落, 县政府于 2015 年全面启动了 C 村整体保护与利用项目,并特邀了专业的乡村建筑设计团队来打造。面对 C 村的 山水和生态,团队提出了“田人合一”的理念和“耕读人家”的设计方案,从房、水、旅、种、村、治等几个 方面分别着手修复和调整:只有乡愁乡建,才能留住乡愁;只有古村古建,才能留存古风。 “乡建的重点,是在‘乡’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建’上做文章;乡愁不是‘愁’上做文章,而要在‘乡’ 中找情感。乡就是农田、民居、菜园、养猪,就是充满人情味的乡土社会。让年轻人回村,只要他们回家了, 人就可以养房,村中就有生机。”团队这样的理念重新激活了古村落的元素,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3 www.chinaexam.org 过去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可能更侧重于单纯的物质上的保护,而忽略了人的繁衍、文化的传承,没有太多 考虑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回来。县委书记介绍道:C 村历史纵跨 600 多年,至今保存完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就是它有人活动,有侗汉苗民族老百姓在这里繁衍生息,所以我们必须引入活体保护的概念。 古村古建在外观上对 C 村进行了保护和传承。同时也注意提高农民生活的舒适度,改造了古村的基础设施 和公共生活区域,让老人和年轻人都住得舒服;对外观上已经过度改造的房子,进行了复原整理;此外,还在 古村旁边建了一个新村。 “有了新村,年轻人可以回家盖房。古村也因为年轻人的回归而注入了新要素,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也有 了更坚实的依托和更广阔的空间。”县委书记说道。他认为,他们必须要保持有老百姓在这里生产、生活、繁 衍生息这么一种风貌,也必须把群众赖以生存的各种产业做好。在传统特色产业活了以后,C 村开始在旅游业 方面大展拳脚。在这几年,C 村连续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丽乡村”。古村的自然素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 人们前来一睹芳姿。但即使是面对这样的旅游热,C 村也保持了冷静的头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必须把古村 的文物保护好,把文脉保护住,留住古村底蕴。产业发展也要适度,才可以避免失去特色;旅游限量接待游客, 防止超过古村承载能力。只有这样,古村才有长久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但古村的保护发展工作还不止于此。“古村本身只是一个亮点,真正能将人留住的,是这里的青山绿水。 这里非常宁静美好,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虽然这里偏僻了一点,但现在已经改善了基础设施,比如修建沿河公 路等等。现在县城到这儿,只要 20 分钟车程。”县委书记说,“附近还有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国家湿 地公园,生态都非常好。这些都是我们当初就看到并且纳入规划的。”现在,公路已经把沿河的那些小小的美 丽村落、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都纳进来了。C 村,就像是一串项链上最璀璨的明珠。 “如果当初大家照着别的古村例子来做,也有一定效果。但为了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我们多想点办 法,多动点脑筋,多流些汗也值。”C 村村支书说道。 材料 5 早上,小凡被闹钟如约叫醒。还想多睡几分钟的她对闹钟说:十分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