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鱼授渔挖鱼塘送鱼→授渔→挖鱼塘——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和思考李胜欣河南省义马市第二小学2023.11送鱼→授渔→挖鱼塘——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和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影响了教育界多年,特别在数学教学中影响最大。然而,在新课改的今天,它又戏剧性地演变为“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塘〞。果真如此吗?这三者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呢?两个问题:一、注重结论,还是注重过程?1.“送鱼〞―只注重结论,学生轻易得到“鱼〞案例:小学一年级分类的教学。首先,教师吃透教材后,演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说说拜访物品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袋,分一分,摆一摆,通过分析、归纳,理解分类的意义,学生齐读分类的概念:最后教师出示书中练习,让学生复习稳固,最终掌握分类的根本知识。分析:上述案例看似组织严密,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教师依纲靠本,逻辑严密,把分类的知识“送给〞学生,让人觉得一气呵成,但细细品味,似乎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教师的灵性,学生的个性,课堂的活性。虽然把“鱼〞送给了学生,但整个课堂如同白开水一般,无色、无味,自然亦无激情了。因此,把“鱼〞直接“送〞给学生,实际上是一种走捷径的形式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简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这也许是“送鱼〞被“授渔〞所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吧。2.“授渔〞―既注重教学过程,又兼顾结论,绝大多数学生能按“渔〞索“鱼〞案例:一年级我又长高了。教学目的:让学生建立1米=100厘米的长度概念。课前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张长10厘米、宽1厘米的彩色纸条,把全班分为四组。师:今天,我们一起玩贴纸条的游戏,请每一小组将10厘米的纸条全部连起来,贴在黑板上,看哪个组贴的直。〔小组贴纸条,有横贴的,有竖贴的;贴的起点也不同。〕生1:我们小组贴得最高,最高当然是最长。生2:不可能,你们底下有空白,我们没有。生3:不能只看上面,不看下面。师:想一想,各个小组贴的纸条有多少厘米?〔学生安静了,一会儿都围着纸条去数、去算。1小段是10厘米,2小段是20厘米……10小段是100厘米。〕小组纷纷汇报:有100厘米,每个小组贴得一样长。师:请你们站到纸条前量量,给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身高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