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决策研究与效劳调研报告一般来说,我们从事决策研究与效劳工作,对于调查研究是再熟悉不过了,从发现问题、课题立项、开展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或措施,直到形成报告,根本上就算是告一段落。以后的过程,甚少涉及。有的话,也多是一些政策效果评估。对于决策研究与效劳中的时滞问题,很少有人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一、关于时滞问题的认识时滞问题较早出现于宏观经济学中。在宏观经济学中,时滞是指从发现问题到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时间。对于时滞问题,大家系统研究很少,但在决策研究与效劳工作中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涉及,比方说要提高各项措施的时效性,就与时滞问题直接相关。实际上,时滞问题在决策研究与效劳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举个例说,我们大家常说的宏观调控,其主要思路是逆经济周期行动,主要手段是财政货币政策,目的就是削峰填谷,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经济出现过热时,要采取紧缩性政策,如紧缩财政,削减政府支出;紧缩货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在经济出现萧条时,要采取扩张性政策,如扩张财政,增加政府支出;扩张货币,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这些根本的措施都是类似的,只是力度有差別而已。但是,如果时机掌握不好,就很有可能事与愿违。比方,在经济过热已经开始降温了,采取紧缩性措施,加快了经济的下降速度,结果是谷底更深了,经济萧条时期拉长了;在经济开始走出低谷时,采取扩张性政策,经济复苏的速度大大加快,很快过热。在这两种情况下,调控政策措施不仅沒有起到应有的削峰填谷作用,反而有推波助澜之意,由逆周期行动变成了顺周期行动,使热的更热,冷的更冷,加剧了经济的波动。上述例子充分说明时滞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决策研究的主要范围是经济社会问题,效劳对象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时滞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对实际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高度重视时滞问题,科学掌握时滞问题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效劳于领导决策,才能防止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出现。二、关于时滞问题的分类及影响因素根据不同的阶段,时滞又可分为三类,即发现时滞、决策时滞和实施时滞。——发现时滞,是指从问题产生到发现问题所需要的时间。绝大多数问题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由量变到质变,成为问题。这个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即所谓的发现时滞。一般来说,发现时滞的长短与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有关,也与相关研究人员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