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XX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新编.docx
下载文档

ID:569500

大小:25.82KB

页数:1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XX 社会 经济发展 情况 调研 报告 新编
XX村社会和经济开展情况调研报告(精)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根据十七大报告的重大战略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结合当前我市提出的“大学生兴村方案〞的统一安排,为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我利用社会调查期间,问计于群众,了解群众的愿望,倾听群众的呼声,重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完善配套水系,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地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一、根本情况 安庄村地处台陈镇西南部,东临12023国道,近邻京广铁路,距集镇中心1公里,辖有蒜刘、于庄、大王庄、小杨庄和安庄等五个自然村,现有村民512户,总人口2179人,共分成7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有44名,耕地1820亩。2023年村经济收入到达了5202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安庄村农业和各项用水主要依靠地下井水,地下水含水层主要位于120-150米之间。整个村庄地形相对平缓,是我县一个中等规模的典型农业村。安庄村的村容村貌较为整洁,但村内绿化程度较低。住房根本上都是砖瓦结构,局部田间道路、村庄巷道尚未硬化,绝大局部农户以煤和秸秆为燃料,建有幼儿园、小学、卫生室、农民科技书屋等,但根底条件有待改善,安庄村已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近年来宗族势力复兴,矛盾突出,严重影响村民自治与乡村民主。特别是自8.26洪灾以后,许多房屋以成危房,需要及时维修或推倒重建,植被大局部损毁,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 二、经济状况 1、经济结构。安庄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在第一产业中又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由于自然条件和传统习惯所限,经济作物种植很少。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粮食单产较过去有所提高。全村今年种植大蒜近300亩,平均亩产202300公斤,由于今年大蒜价格较去年低,每公斤大蒜在1.2元上下,亩净效益202300元左右,经济收入较往年有所下降。农闲时期,劳动力以外出务工和手工业为主,占到全村人口的1/5。目前全村有冷拔丝、油料、零售等商业经营9户,电气焊和机械维修3户,农产品加工2户,大型养殖场2家,厂房25间。 2、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一是种植业。粮食在作为口粮的同时,全村每年可出售小麦85万公斤,玉米43万公斤。高效农业种植户不多,规模不大。其中无公害蔬菜种植户20户,共20230亩。年收入30万元。二是养殖业。全村现生猪存栏500头,肉、蛋鸡3万只。年收入在80万以上。三是运输业。全村现有大型运输车辆3部,中型运输车辆7部,大小 三、四轮农用运输车50台,从事运输行业15户。四是外出务工人员。目前该村在外务工人员283人,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经济兴旺城市,以技术工和劳力工为主。 3、影响农民增收的几个因素。一是农业种植本钱高。尽管农民负担有所下降,粮食价格有所上涨,但根本被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因素所抵消,农民种地的实际收益没有明显提高。二是缺乏技术和市场信息。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限,种植新技术推广面小,新品种覆盖率低。三是剩余劳动力。没有经过相应技能培训,层次较低,收入不稳定,劳动报酬无保障。四是农民自身素质的问题。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使得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农民因文化水平低,缺乏竞争力,在非农领域就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减少了增收的时机。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安庄村全部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已成为可持续开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缺少产后加工处理,产业链条短,产品以自产自销为主,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农田灌溉沟渠严重老化破损,水资源浪费严重,局部田间道路、村庄巷道尚未硬化,文体活动设施不健全,绿化率较低,普遍采用传统旱厕,养殖户庭院环境卫生较差,清洁能源使用户少,局部房屋年久失修。该村的土地较为分散,致使输水渠道过长,势必增加用水量和用水本钱,难以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全面展开。 (二)、村民经济开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村民各自为阵,缺乏龙头企业、经济带头人和专业合作组织,村里缺乏第三产业,村财收入低,不能满足村民公共设施建设需求。一些村民对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不了解,缺少就业时机,缺乏种植技术,信息闭塞,增收的渠道相对狭窄,家庭生活负担较重,导致收入偏低。 (三)、农村根底建设滞后。目前村内电线老化且私拉乱接现象严重,缺乏必要的垃圾收集体系,人畜混居,影响村民居住环境卫生,严重威胁着群众的平安。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科技文化投入缺乏,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 (四)、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不强。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23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那么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阔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着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开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开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开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效劳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局部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开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开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开展。 四、开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开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安庄村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风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开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 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至少一项致富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风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 网等根底设施建设投资,改善农村环境;编修农村规划,推进现代化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开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别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村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开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村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育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富村。 优化产业结构,突出“一村一品〞在稳定经济作物、适度开展畜牧业的根底上,重点开展蔬菜、果品,突出“一村一品〞,在我县提出“学青洲、比奉献、促开展〞的根底上学习高新技术,先进经验,将安庄村建设成为设施农业示范村。 1、果蔬种植。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以“户户有大棚〞为目标,新建2023栋塑料大棚,运用现代化种植技术,种植反季节蔬菜,并辐射和带动其他村设施蔬菜的开展,新建枣、梨、杏等果园150亩。 2.完善根底设施。开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大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区800亩、机耕道路500平方米,将安庄村建成为我县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村。 3、建立节水管理机制,积极探索运用经济手段提高村民节约用水意识。采用管道输水、小畦漫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4、建设机耕道路,完善道路绿化林网。在设施大棚区,配备水表和比例施肥器等节水设施,采用微灌(滴灌或微喷灌)技术,实现灌溉的肥水一体化作业。 5、建设信息效劳与产品展示厅。配备电子显示屏和产品展示台等设备,通过网络平台,方便农户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和价格信息,并对外提供产品信息。 6、通过双向互动,促进产品流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成立安庄村蔬菜果品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筹划宣传,打造安庄村品牌,扩大销售渠道。引导扶持经营能手带头组建联合销售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通过企业带动实现产业富村。 7、建设养殖小区。依托双汇产业化工程,开展现代畜牧业,在安庄村的西北约1公里处建设一个规模养殖小区,分为三个功能养殖区,一个物流效劳区和一个办公区,共占地面积200亩,其中鸡养殖区65亩(包括蛋、肉鸡养殖区),生猪养殖区93亩,生猪育种区26亩,物流效劳区12亩,综合办公区4亩。形成年饲养肉、蛋鸡2023万只,猪存栏202300头的能力。配套打井1眼,确保养殖小区的用水需要。 8、拓展农业功能。开发“农家乐〞、“乡村游〞等旅游工程,实现观光农业与品味文化、度假休闲的有机结合,拓展安庄村的农业功能,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强技术推广,实现科技兴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