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关于XX村木梳产业的调研报告7关于xx村木梳产业的调研报告沭河东岸有个叫xx的小村子,别看村子不大,这个村却有“山东木梳第一村〞的美誉。笔者来到该村,对木梳产业进行调研。一、根本情况xx镇xx村做木梳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清朝中期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据说,清代中叶,有一天从外地来了一个挑货担的老人来到该村,见一陈姓青年憨厚可亲,就问:“你愿意不愿意学点手艺。〞答曰:“愿意。〞原来这个外乡人就是个做木梳的老手艺人,是出来传艺谋生的,于是这个陈姓青年就拜老人为师,开始学习木梳的制作工艺。两年后师傅见徒弟手艺学成,便离开xx,挑着小货担飘然而去。临走时留下一张纸条,贴在开齿铬上,上写几条工艺秘诀。从此,做木梳这一手艺就成了陈姓人家的家传手艺。开始,陈家人做了木梳就挑到集市上或到四乡出售。由于做工精细,造型美观,稳固耐用,物美价廉,很受群众欢迎。以后技术更加熟练,规模有所扩大,生产数量增加,就把产品批发给货郎和集市摊贩,自己兼零售,xx木梳的名声也就逐渐传开了。旧社会有句俗话:“同行是冤家〞。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陈家人对这门手艺采取了技术保护措施——技术保密,传儿不传女,对亲戚、邻居都密而不传,做活时不让外人看见。长期以来,只有陈姓少数几家会这种手艺。建国后,社会安定,木梳生产开展很快,保密条件有些放宽,该村丁姓人家开始有人学会这种手艺。1956年全村办起了农业合作社,以生产队为单位开展生产。党和政府提倡以农为主开展副业生产。集体化生产使木梳这一传统工艺得到了彻底解放。农业合作社统一组织木梳生产,该村男女老少都纷纷参加到这一传统手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来。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鼓舞下,xx木梳生产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兴盛红火景象,生产的质量和数量迅速提高,全村最多时年产木梳150万把。当时制作工艺全手工,工具的名字也很特殊,如大条、第2页共5页木马、卡口、双合锯、大镗、小镗、剔子、错、砂板、晃珠等,工艺流程为:截柁—画柁-拉板-水煮-砍板-刮板-开齿-剔尖-剔齿-尾背-打磨-上漆-包装等。做的流利的话一天也就做三四十把。八十年代中期,塑料制梳以它的式样新颖、花色品种多而充满市场,木梳市场制品处于低谷状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健康的养生理念,木梳具有塑料梳不可替代的活血通络、健脑护发之成效,热水烫不变形,无毒、防静电。该村到外地学习先进技术、引进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