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孩子的平安感心理学家认为,平安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儿童在早期有两种根本的需要:平安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种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就是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平安的需要(如父母不能向幼儿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幼儿就会缺乏平安感。理解平安感其实并不难。就拿最根本的生活起居来说,我们必须知道每天的生活是平安的。我们脚下的土地不会塌陷,我们居住的房屋不会倒塌。我们每天行走居住不会提心吊胆。这种平安感是存在我们脑后的,平常并不会浮现于意识层面,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对于儿童来说,什么是平安感呢?就是对世界对人的根本信任。儿“童必须怀有这样的信念:世界是可靠的,生活是美好的,父母(以及他人)是可“信赖的。〞才能获得生存的动力、勇气和毅力。平安感好的儿童认为:我是可爱的,我是被爱的,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我有能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我相信自己的判断。〞儿童最初的平安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来自于养育者。养育者(主要是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反响必须是及时的、可靠的、始终如一的。儿童才能认为这个世界是平安的、可靠的、同时儿童也在自我标准当中建立对自己的根本信任。有了这两个根本信任,儿童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可爱的、受到保护的,从而建立起生命的意志力。给孩子平安感不仅要给予他们恰当的爱,也要给予孩子恰当的规那么,他们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坚实可靠的。平安感充足,儿童才能开展自己,不会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也不会遇见困难轻易放弃努力。一旦确认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儿童就可以继续开展自己,不会再浪费精力和时间去获得平安感。没有平安感的孩子总是感觉到世界是有危险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觉得会被父母抛弃。他总是在想方法证明:父母是爱我的、他们会照料我、不会抛弃我。当儿童拥有了平安感,他就敢接近别人,与人交往,并建立信任关系,从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而这会进一步增强儿童与人交往的意愿,提高他社交的能力;反之,如果儿童对人缺乏平安感,那么他就不敢或不愿与别人进行交往。从另外一种情况看,假设在与别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平安感遭到了破坏,那么,他的社交意愿也会遭到阻抑。建立平安感的方法很多。36个月以下的孩子完全用感觉来认识世界,他们会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