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合理使用消毒剂防止造成环境危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经过全国上下齐心协力、顽强奋战,疫情形势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公众在疫情中对预防性消毒工作有了广泛重视。开展预防性消毒是切断病毒传播通道不可缺少的手段,多地政府部门也发布了针对公共场所或居家环境的预防性消毒操作指南,对公众进行指导。但近日来,多家媒体对喷淋气雾消毒、室外空气消毒等进行了报道,中国疾控中心和多地疾控部门的专家也呼吁叫停不当的消毒方式,使得公众对过度消毒的现象越来越关注。消毒剂的合理使用可以起到杀灭或抑制细菌病毒生长繁殖的效果,遏制其生长所需的中间宿主从而防止交叉感染。然而,不当使用不仅不能提升消毒效果,反而会影响人群健康。目前,家庭常用的消毒剂有氯类、醇类、过氧化物类、含溴类和醛类等,其中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漂白粉等)因消毒效果好、价格廉价等原因在本次疫情中得到广泛使用。为此,笔者对含氯消毒剂合理使用的建议、不当使用的危害以及管理部门的应对策略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首先应合理使用消毒剂,防止无差异化过度消毒。家庭和个人应建立和增强科学防疫的意识,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防止病毒进入家门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防范方法。在疫情期间,应采取勤通风、多晾晒与局部针对性消毒相结合的方式,按产品说明剂量配制消毒剂,防止高浓度或高剂量使用。家庭成员都健康的情况下,可减少或放弃大面积消杀,不应喷洒式使用,如喷雾或在加湿器中参加含氯消毒剂等,以防止对室内人员造成伤害。小区物业和组织机构也需合理使用消毒剂。对没有病人或密切接触者出现的场所,通常以清洁卫生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重点对电梯楼梯、门铃按钮等易接触或较封闭的区域进行消毒,对于人体很少直接触及的室外场所及物品那么不需要大面积消毒。应特别注意,尽量在无人或人少的情况下使用消毒剂,禁止公共场所(如小区或办公区)入口的全身喷淋式消毒通道、公共开放空间(如道路或公园)或农村的喷洒式消毒等方式,以防止人群因吸入造成机体损伤。其次,过度消毒对人群健康或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也应关注。含氯消毒剂高浓度使用、高剂量使用或长期暴露,可刺激口腔、眼、鼻、呼吸道、肺部等,并致使这些组织和器官受损。由于含氯消毒剂氧化性较强,开放空间大面积的使用可对花草树木造成损害,含氯消毒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结核杆菌和细菌芽孢等各种微生物,其进入环境后将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一定影响。过量的含氯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