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01
DB37
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3404—2018
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
范
Rule for Field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Wheat Varieties (Lines)against Crown Rot
2 0 1 8 - 0 8 - 1 7 发 布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7/T 3404—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军山、张悦丽、张博、马立国、李长松、祁凯、赵洪海、徐作斑。
工
DB37/T 3404—2018
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田间鉴定的接种体制备、田间抗性鉴定和抗性评价的技术 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山东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的田间鉴定。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应于本文件。
2.1 接种体
通过人工制备能够侵染寄主并引起相应病害的病原体。
2.2 抗性评价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寄主植物对特定病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定性描述。
3 接种体制备
将小米放入沸水中煮沸2 min后倒出,用冷水快速冷却并冲洗3次~4次,待晾至表面无水时分装、 加塞、包扎,高温湿热灭菌30 min, 冷却后接种当地优势镰孢菌(Fusarium spp.) (病害症状和病菌形 态特征见附录A) 菌丝块,25 ℃恒温培养7 d~10 d,每天摇晃2次,确保病原菌均匀分布在米粒表面, 至小米上长满菌丝,取出备用。
4 田间抗病性鉴定
4.1 鉴定圃选址
鉴定圃应设置在人工营造的病圃或病害常发区,具备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将病圃地块分成面积为 1.5m²(1.5m×1m) 的小区,小区间隔0.8 m。每个小区播种1个品种(系),每品种(系)种植5行, 行距25 cm, 重复3次。
4.2 接种时期与方法
先将用小米培养基扩繁的接种体均匀撒在播种沟里,每个小区15 g, 然后播种小麦。
4.3 田间管理
不追施肥料,其它按一般麦田管理。
4.4 调查方法
于小麦灌浆后期,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取20个单茎调查。
5 抗性评价
5.1 抗性级别划分
5.1.1 病害分级标准:
a) 0 级:整株茎秆无症状;
b) 1 级:地上部基部第1叶鞘变褐色,但茎节没有病变;
c) 3 级:地上部分第1茎节变褐色;
d) 5 级:地上部分第2茎节变褐色;
e) 7 级:褐色病斑超过第2茎节,但无白穗;
f) 9 级:褐色病斑超过第2茎节,产生白穗或因发病而无穗。
5.1.2 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病情指数= ∑ (各级病株数×病级代表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的代表数值)×100
5.1.3 抗性级别划分:
a) 免疫(I): 平均病情指数为0;
b) 高抗(HR):平均病情指数为0.01~10.00;
c) 抗病(R): 平均病情指数为10.01~20.00;
d) 中抗(MR):平均病情指数为20.01~30.00;
e) 感病(S):平均病情指数为30.01~40.00;
f) 高感(HS): 平均病情指数大于40.00。
5.2 鉴定有效性判定
若感病对照品种达到感病 (S) 级别(病情指数≥30.01),该批次鉴定有效。
5.3 非一致性抗性判定
5.3.1 同一鉴定品种在2年的鉴定的结果中,如果2年的抗性级别是一致的,则此抗性级别作为最终 鉴定结论。
5.3.2 同一鉴定品种在2年的鉴定结果中,如果相差一个抗性级别,以最低抗性级别为准。
5.3.3 同一鉴定品种在2年的鉴定结果中,如果抗性级别相差2个级别及以上的,则进行第三次鉴定。
6 鉴定记载表格
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鉴定记载表格参见附录B。
DB37/T 3404—201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小麦茎基腐病
A.1 病害症状
小麦茎基腐病是 一 种由多种镰孢菌引起的土传病害,山东优势菌为假禾谷镰孢菌 (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主要症状包括:
a) 植株在生长前期受到侵染后,可导致种子萌发前的腐烂及苗期枯萎症状。苗期受到侵染后,首 先表现出基部变褐的现象,然后扩展至胚芽鞘、根茎和叶鞘部位。
b) 根冠的侵染可引起根部的腐烂症状。病害侵染后引起根部组织表皮变褐,变褐部位可能出现在 种子根和次生根上。
c) 引起茎部变褐(巧克力色)症状,可扩展至第六茎节,有时候会出现但一般不会上升至穗部, 另外,潮湿条件下,茎节节点处可产生红色或者白色的菌丝。
d) 随着茎基腐病的发展,最终可形成白穗症状,致使颖壳内无籽或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秕籽。在潮 湿条件下,由于腐生菌的作用,枯白穗变暗。
A.2 病原菌形态描述
A.2.1 假禾谷镰孢菌 (F.pseudograminearum)
25℃黑暗条件下在PDA培养基上生长3 d, 菌落直径为4. 1 cm~5.5 cm, 气生菌丝发达, 一般为白 色或粉红色,绒状,常沿培养皿边缘长满整皿,菌落背视呈粉红色至深红色。 CLA培养基中生长7d~10 d, 挑取康乃馨叶片周围菌落,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大分生孢子。培养30 d左右可见大分生孢子或菌 丝中间部位有单生或串生的厚垣孢子产生。大分生孢子相对较直,隔膜数为1个~11个,以5个~6个最 为常见,大小范围为43 Hm~91 μm×2.7 μm~5.5 μm。
A.2.2 禾谷镰孢菌 (F.garminearum)
25℃黑暗条件下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迅速,培养3 d 后,菌落直径为5.0 cm~6.6 cm, 气 生 菌 丝 密 集,一般为白色至淡黄色,丛卷毛状,多呈簇直立生长,培养30 d后,有时可在菌落中央产生橘黄色至 橙红色的分生孢子座,菌落背视呈暗红色。在CLA培养基中生长10 d~15 d, 挑取康乃馨叶片周围菌落 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大型分生孢子(多埋于菌丝层下面)。培养超过30d可见在大分生孢子中间部 位产生单生或串生的厚垣孢子,厚垣孢子的形态和有无并不稳定。大分生孢子的壁厚,腹面较直,背侧 呈拱形,隔膜数多为5个~6个,大小为48 μm~50 μm×3 μm~3.5 μm。
DB37/T 3404—2018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鉴定结果记载表
表B.1 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鉴定结果记载表
编号 |
品种 (系) |
来源 |
重复 |
病情级别 |
病情指 数 |
平均病 指 |
抗性水 平 |
|||||
0级 |
1级 |
3级 |
5级 |
7级 |
9级 |
|||||||
|
|
|
I |
|
|
|
|
|
|
|
|
|
|
|
|
Ⅱ |
|
|
|
|
|
|
|
||
|
|
|
Ⅲ |
|
|
|
|
|
|
|
||
注:1播种日期: 2接种日期: 3接种生育期: 4接种体病原物编号: 5调查日期: |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