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瑶,戴敏收稿日期:2022-07-23作者简介:陈瑶(1984—),女,江苏如东人,南通大学杂志社副编审,研究方向为媒体与出版;戴敏(1996—),女,安徽合肥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百年党史中的英雄精神及其新时代传承弘扬研究”(编号:22YJC710012)。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JiangsuCollege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第23卷第3期2023年9月DOI:10.19315/j.issn.2096-0425.2023.03.019Vol.23,No.3Sept.2023摘要:劳模精神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将劳模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孕育和时代发展高度契合的时代新人,为新时代发展注入强大伟力。将劳模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以劳模精神为主线,打造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高地;以劳动模范为依托,构建劳动教育的多元方式;以劳动实践为旨归,搭建专业劳动教育模式。关键词:劳模精神;劳动模范;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425(2023)03-0095-05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或思维活动,作为人一般的心理状态,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是人特有的属性。任何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强大精神的指引,而劳动模范(以下简称“劳模”)是各行各业的排头兵、领军人物,他们所承载的精神镌刻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和独特的价值意蕴,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大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重点群体,其思想觉悟、价值取向以及精神面貌折射出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是引领时代发展的青春力量和内生动力。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应深入挖掘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聚焦劳动教育的共识,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使新时代大学生尽显时代风采。1劳模精神的理论意蕴劳模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文化传统,是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有力抓手。1.1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发展1)高度彰显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指出:“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1]这恰是人的特性的彰显——自由的而有意识的,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显要方式。经济的增长离不开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精神资本,其中精神资本贯穿经济发展的始终。精神资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