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0期总第319期TeachingofForestryRegionNo.102023GeneralNo.319doi:10.3969/j.issn.10086714.2023.10.020劳动教育中身体的漠视与回归朱敏(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太原030031)摘要:劳动教育中的身体是使学生获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创造对社会的价值以及实现与世界联系的媒介。然而,技术化导向、功利化认知以及“主智化”导向导致了劳动教育中对身体的漠视。身体现象学重视“身心一元”、“回到事实本身”以及“具身性”,以该理论为指导实现劳动教育中身体的回归。通过重视身体能动、予以人文关怀,扩展身体空间、给与存在关怀,转化身体方式、关注学生体验实现对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全面培育。关键词:劳动教育;身体;身体现象学;身体能动;身体空间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714(2023)10008705收稿日期:20221206作者简介:朱敏(1998—),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引言劳动教育中的身体是使学生获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创造,对社会的价值以及实现与世界联系的媒介。2020年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劳动教育中应“强调全身心参与,手脑并用,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1]然而,教育者对身体的理解“依然没有超出理智的“载体”和“容器”隐喻的牢笼”,在实际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实践者往往更加重视“心”而忽视“身”[2]。在新时代对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感召下,需要凸显劳动教育中的身体地位,回归身体的能动性、存在性、“具身性”。莫里斯·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作为一种重视身体作用的现代哲学理论以及哲学方法,他的“身体主体”“世界之肉”等理念能够对当前劳动教育对身体的漠视予以理论指导,以探寻回归身体的可能路径。一、现实的窘境:劳动教育中身体的漠视身体是劳动教育的起始点与归属,对其蕴含的能动价值,所处的存在空间以及切身的情感体验的探寻乃劳动教育的旨归,这是劳动教育中身体存在的本质所在。技术化导向、功利化认知、“主智化”导向对劳动教育的腐蚀漠视了其中的身体存在,将身体视为机械化、封闭化以及边缘化存在。1技术化导向: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忽视技术化导向源于哈贝马斯的技术理性,它在教育系统中的主导地位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