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教育史书写中的诗性与理性*李瑞瑞(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12;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合肥230601)摘要:中国教育史的书写应是理性思维与诗性思维的辩证统一。如果以摒弃诗性的纯粹理性思维编写教育史,容易使人们对教育史追溯时陷人认识论陷阱,无法揭示教育史上诗性教育的思维之果和实践之光。如果仅以诗性思维编写教育史,则无法形成理性的逻辑体系。在教育史书写中,应展现诗性与理性各自所长。中国古代的诗性教育发展具有围绕同一中心隐喻核扩展、超越性发展和弥漫的、滚雪球式渗透的历史特征。把握诗性教育历史特征,在教育史研究中应引人以显寓隐的隐喻思维、在场者与不在场者相结合的显隐思维和万物一体的思维方式,不断丰富教育话语,发展理性与诗性相交融的教育史。关键词:唯理性思维;教育史;逻各斯;诗性教育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23)05-0089-007中国教育史既包括客观和记录的中国教育历史的思索和研究,也包括人们对中国教育史研究自身的反思研究。[1]在对中国教育史特别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进行专业性质的研究时,作为现代专业研究对象的“教育”是专业分化意义上的专门领域,专业性质的“教育”概念属于逻辑范畴,源于西方现代的专业思维,同我国古代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历史实际难以对接。[2]教育史研究因受理性思维约束而使得诗性思维常处于隐匿状态,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易被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理性思维所塑形。只有“诗”“理”并重,不偏废任何一方,才能不断丰富教育话语,发展理性与诗性相交融的教育史一、教育史书写中理性思维的显与扬事物有两种联系,一是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二是“显现的东西”与“隐蔽的东西”的联系。理性思维把握前一种联系,使人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把握事物的共性,追问事物“是什么”。在理性思维指导下产生理性教育,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使受教育者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规律。诗性思维把握后一种联系,追问事物“如何”,于显现的有限事物中见到与之联系的隐蔽的无限的事物。在诗性思维的指导下产生诗性教育,使人从小中见大,从有限中见到无限。理性思维与诗性思维、理性教育与诗性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一)教育史学科的发展:从“潜"到“显中国教育史真正意义上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始于20世纪初,其标志一是学校中有了中国教育史课程,二是有了对中国教育历史的专门研究[3]。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关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