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突触后抑制概念是指由中枢内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通过产生IPSP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抑制效应分类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性抑制)神经联系方式感觉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与反射通路上的某一中枢神经元形成兴奋性突触,另一方面通过侧支与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也形成兴奋性突触,这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再与另一个中枢神经元形成抑制性突触举例伸肌肌梭的传入冲动对与该肌相拮抗的屈肌运动神经元的抑制意义保证伸肌和屈肌活动的协调控制图示回返性抑制概念是指神经元通过轴突侧支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对自身的抑制神经联系方式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主轴突向末梢传导,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举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支配骨骼肌,同时通过其轴突侧支与闰绍细胞构成突触联系,闰绍细胞再通过其短轴突回返性地抑制该运动神经元和同类的其他运动神经元意义及时终止神经元的活动,并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图示突触前抑制【2022011A】结构特点轴突-轴突式突触若第一个神经元兴奋时释放的递质相对地降低了第二个神经元兴奋时在第三个神经元的胞体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就称为突触前抑制广泛存在于中枢,尤其在感觉传入通路中,对调节感觉传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举例脊神经后根感觉传入通路中存在突触前抑制机制可能是Cl外流引起去极化,导致动作电位的幅度变小,Ca2+内流少,递质释放少也可能是增加K通透性,复极化加快,减少Ca2+内流也可能是促代谢受体直接抑制递质释放图示调质的概念突触前易化通过轴突-轴突式突触的活动,导致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量增多,在突触后膜引起EPSP增大突触后易化表现为EPSP的总和,使EPSP幅度增大而更接近于阈电位水平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2009018A】单向传播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经化学性突触传递,只能从突触前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化学性突触传递限定了神经兴奋传导所携带的信息只能沿着指定的路线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电突触而电突触由于其结构无极性,因而一般可双向传播兴奋中枢延搁在一个反射活动中,从施加刺激到出现反应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从反应时间中减去兴奋在传入与传出途中所需的传导时间以及兴奋在效应器突触传递所需的时间,剩余的时间即为中枢延搁本质上是在反射过程中花费在反射中枢的所有化学性突触传递上的时间兴奋的总和在反射活动中,单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