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中)1.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条件反射的主要中枢部位是在大脑皮层。2.单突触反射: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在中枢只经过一次突触传递的反射;多突触反射:在中枢经过多次突触传递的反射。腱反射是体内唯一仅通过单突触反射即可完成的反射。3.单线式联系;辐散和聚合式联系;链锁式和环式联系4.在环式联系中,即使最初的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上的冲动发放仍能继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或后放电。5.是指由中枢内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通过产生IPSP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抑制效应。6.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性抑制)的神经联系方式:感觉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与反射通路上的某一中枢神经元形成兴奋性突触,另一方面通过侧支与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也形成兴奋性突触,这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再与另一个中枢神经元形成抑制性突触。伸肌肌梭的传入冲动对与该肌相拮抗的屈肌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保证伸肌和屈肌活动的协调控制。7.请描述回返性抑制的神经联系方式: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主轴突向末梢传导,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支配骨骼肌,同时通过其轴突侧支与闰绍细胞构成突触联系,闰绍细胞再通过其短轴突回返性地抑制该运动神经元和同类的其他运动神经元,及时终止神经元的活动,并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8.若第一个神经元兴奋时释放的递质相对地降低了第二个神经元兴奋时在第三个神经元的胞体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就称为突触前抑制。机制:1.可能是Cl外流引起去极化,导致动作电位的幅度变小,Ca2+内流少,递质释放少;2.也可能是增加K通透性,复极化加快,减少Ca2+内流;3.也可能是促代谢受体直接抑制递质释放.9.通过轴突-轴突式突触的活动,导致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量增多,在突触后膜引起EPSP增大。10.表现为EPSP的总和,使EPSP幅度增大而更接近于阈电位水平。11.痛觉、温度觉、粗略触-压觉是先交叉后上行,本体感觉、精细触-压觉是先上行后交叉。12.由于传导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压觉的纤维先交叉后上行,而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的纤维则先上行后交叉,损伤平面以下同侧发生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障碍,而对侧则发生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压觉障碍。13.如果仅中央管前交叉的感觉传导纤维受到较局限的损害,可出现病变节段以下双侧皮节的痛觉和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