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动漫素质教育—135—基于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传承的“英语+非遗文化”协同育人教学实践研究韦春桃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崇左532200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人类集体智慧的瑰宝,构成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积淀,象征着独特的文化标识。非遗更是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精神价值。在当前背景下,强化本土优秀传统教育至关重要,旨在启发学生深入领悟和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培养他们的中国文化意识,具备中国式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以及浓郁的中国特色。本文基于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传承视角,着重探讨如何将非遗元素融入高校教育的英语教学中,以此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接纳,提升他们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素养,从而强化国家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心。关键词: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英语;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引言位于中国南疆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这片土地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孕育多元的民族文化风情。区内共生活着壮、汉、瑶、苗、侗等12个主要民族,又可细分为客家、高山汉、广府、湖湘等民系,瑶族则包括平地瑶和过山瑶等多个支系。各民族间呈现出大范围混居、小范围聚居以及错综复杂的居住格局。在历史长河中,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相互交融,通过不断的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创造出琳琅满目、千姿百态且相互渗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语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架起连接不同国家、文化和背景的桥梁。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不仅可以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故此,将非遗文化内容纳入英语教育课堂具有深远意义。1.“英语+非遗文化”协同育人的价值概述1.1跨文化理解的需求最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英语学科中多元文化理解的关键地位,期望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不仅掌握语言技巧,还能利用英语洞察并理解不同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有效的交流不仅要求理解他人的语言和文化,同时,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也同样关键,因为交流本质上是互动的,涉及文化的"共享"和"影响"。也就是说,需要有能力以文化为媒介对外产生影响。早在2000年,有研究指出中国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文化沉默症"。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英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的忽视,造成学生缺乏用英语呈现中国文化的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无法准确传达中国文化,因此无法对交流对象产生有效影响,最终可能导致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