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24.2•高中本版主持/王建锋论道◆本刊特稿“质疑—批判”:语文课程文化史脉的当代建构摘要:针对语文课程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提出了“文化史脉的当代建构”这一新的语文学科命题;结合长期改革实践,介绍了以“质疑—批判”这一中华文化创新精神作为语文课程文化史脉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例证,并就现有教材篇目作了具体的以“质疑—批判”为主线的内容梳理,以利教学借鉴。关键词:语文课程;文化史脉;质疑—批判;理论分析;篇目梳理陈军一、导语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典型符号又是演化符号典型意义的酵母。学语文,既是使用语言表达自我,又是利用语言建设自我。语言下的自我和自我中的语言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风貌又有着根本遵循,文化的河床和思想的桩基总是不断地自行构建着。这里的“自我”不是指某一个体,而是指由个体创造的人类意识。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创造意识更加重要了,而创造意识的核心就是质疑与批判。语文内容又是人类意识的典型成品,因此学习语文而体察其中的质疑与批判意识本是必由之路。以民族母语为学习对象的语文教材,如果真实地以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语文代表作品为教学材料,庶几可以自行演绎民族文化思想史脉。然而,由于教材建设指导思想的差异,往往使得教材内容及其结构难以构成鲜明线索。在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前提下,系统建立语文教材优秀文化史脉才有可能。2018年,笔者在上海市市北中学首次开设了一门“选修”课程“质疑思想与语文表达”。从孔子的“疑思问”一直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笔者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初步理出了一条以质疑、思辨、批判为思想主旨的中国质疑思想史脉;又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遴选了不同时代的以批判精神见长的典范作品进行勾连,初步构建了自己的语文选修课程内容系统。同时,笔者还写成实验心得《一个人的变革——“疑思问国文点读”课程实验简述》,发表于《语文学习》2019年第12期。2021年第二轮实验时,笔者和学生认识到,这门课不仅有利于提高质疑与批判能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自觉形成由优秀作品而认识优秀文化“史”的意识。从2018年开始实验至今,两轮探索,笔者又有了新的认识,谨以本文向同行请教。二、“质疑—批判”:作为语文课程内容文化史脉的理论分析(一)哲学分析中华优秀文化根深叶茂,丰富多彩,关键是要识其“优秀”之处。一般说来,对中华文化要全面地识其多元,系统地理其关系,发展地观其变革,这都是正确的态度和做法。不过,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