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构“情理课堂”的原因分析1.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情理相融”的课程,道德较为感性,以个人的情感认知为底线;法治更为理性,不以个人的情感、意志为转移。“情理课堂”正是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道德与法治、情与理的基本思想和理念。2.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培养完整的人必须是情感和理性并存的统一体。“情理课堂”的提出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和对培养完整的人的要求,也吻合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有效学习。3.改变不科学的课堂现状。部分道德与法治常态课还是以灌输式、说教式教学为主,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不到位,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动力不足,导致知行脱节。“情理相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使其在活动体验中深入思考、领悟道理,最终促进道德行为的自觉发生。二、建构“情理课堂”的主要内涵笔者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情理课堂”中,“情”主要指课堂中根据教学所需而创设、生成的情境、情景、情节,也指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的情绪、情愫、情感。“理”,是蕴含在事物发展中的规律、规则,即道理、事理,也指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等,聚焦于小学生对道理的认知和接受。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注重“情理课堂”的建构,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深入体验、感知,丰富情感的感悟,探寻和明晰道理,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发展道德与法治素养。三、建构“情理课堂”的基本特征情是基础。情理课堂是以激发学生情感为基础的课堂。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挖掘学生内在需求,调动其学习兴趣,激发其真实情感,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趋近和认同美好德行,并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理是根本。情理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是明理的过程,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明理是根本,学生只有明白道理、事理,了解事情走向的原因、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其心灵才能打开,从内心深处接纳它们,才能在生活中主动践行。读是方法。情理课堂中讲“情”和明“理”有效融合的方法是“读”。学生读教材中的活动园、阅读角、知识窗、小贴士等,也读生活的新闻热点、感人瞬间等。不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读是方法,是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的前提。思是核心。情理课堂在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真实学习、有效学习、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养成批判、反思等思维能力和道德思辨的习惯。所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