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942024,14(3)医师在线第14卷第3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李钊,任东美(济南市人民医院,济南250000)【摘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genousleukemia,CML)是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临床上分为慢性期(Chronicphase,CP)、加速期(Acceleratedphase,AP)和急变期(Blasticphase,BP或Blastcrisis,BC)。针对BCR-ABL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问世,彻底改变了该疾病的治疗格局。从第1代TKI伊马替尼到第4代TKI药物的研究探索,使CML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但目前仍有耐药、停药后复发甚至疾病进入AP、BP等问题导致治疗失败,部分患者经过多线治疗仍不能获得长期生存。本文就目前全球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及药物试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CML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奥雷巴替尼;阿西米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genousLeukemia,CML)是一类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发病率为1.6/10万~2/10万,占其他类型白血病的15%,平均发病年龄45~50岁[1],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病程发展较慢。费城染色体(Ph)是其特征性的标志。BCR-ABL融合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增高酶氨酸激酶活性的作用,从而激活细胞中多条信息传导通路,最终导致造血干细胞转为异常增生的白血病细胞。从第1代TKI的问世到第4代的探索,TKI的治疗不断深入,从而不断优化CML的治疗效果。1第1代TKI伊马替尼(Imatinib)作为第1代TKI,于2001年5月上市,伊马替尼的问世开启了CML靶向治疗的新时代,其用于新诊断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一线治疗取得成功。伊马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的活性,能够抑制BCR-ABL阳性细胞系和Ph阳性(Ph+)的CML患者的新生白血病细胞生成,并诱导其凋亡。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发现,应用伊马替尼治疗CML-CP患者的10年无进展生存率(PFS)高达79.6%,总生存率(OS)达83.3%,治疗安全且耐受性良好[1]。我国一项关于国产伊马替尼的多中心研究显示,CML-CP患者通过6个月的伊马替尼治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100%,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率为71.8%,37例(68.5%)BCR-ABL≤l%,其中18例(33.3%)BCR-ABL≤0.1%[2]。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应用伊马替尼取得长期稳定效果,部分因不耐受不良反应,部分因药物耐药。因此,对于伊马替尼一线治疗耐药或不耐受患者推荐及时更换第2代TKI。2第2代TKI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