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前沿2024年4月第14卷第10期临床医学·71·蓝芩口服液致急性肝损害1例丁艳丽,李文颖,徐勇(通信作者)(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江苏扬州225000)【摘要】目的:通过1例使用蓝芩口服液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总结分析中药相关肝毒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蓝芩口服液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诊治过程。结果:患者使用蓝芩口服液3d后出现明显的尿黄,肝功能明显异常,停药并加用保肝治疗后肝功能明显好转。结论:使用蓝芩口服液抗病毒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肝功能异常,及时停药并行保肝治疗是主要原则,临床医生在使用中成药治疗过程中要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预防,提高用药安全性。【关键词】肝损害;蓝芩口服液;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24)10-0071-02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中成药被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1],在手足口病、流行腮腺炎、水痘等疾病的治疗中,中成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4]。但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药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也被报道,肝损害的不良反应也屡见不鲜[5-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应用中成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7]。现报道1例关于蓝芩口服液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肝损害的病例,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1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因“咳嗽乏力2d”于2023年1月29日入住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余,自服缬沙坦80mg/d,平素血压控制尚可;否认药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6.5℃,呼吸20次/min,血压139/87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皮肤黏膜色泽正常,未触及淋巴结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2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1月29日入院后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58.4u/L,谷草转氨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25.8u/L,总胆红素(totalbilirubin,TBiL)12.0μmol/L,直接胆红素(directbilirubin,DBiL)6.8μmol/L,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118u/L。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入院后给予俯卧位通气,氧气吸入,维生素C及维生素B6能量支持,蓝芩口服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63795;规格10mL)10mL,tid抗病毒治疗。3d后患者出现尿黄,乏力加重,食欲越来越差,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