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岳菲花丨专题打破语境隔膜,渗透革命文化以《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为例马骏骥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熊登秀美芜湖市延安小学,安徽芜湖241002摘要:由社会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境隔膜常让学生在理解革命文化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常见的语境隔膜表现为:学生主体经验和书本知识之间的外部语境冲突,陌生词汇所带来的上下文语境理解隔膜,以及古今汉字差异所生发的时代语境隔膜。基于此,研究通过对《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中的三组词语:“吃”水和“喝”水、“革命”和“解放”“时”刻和“時”刻为例,分析革命文化进语文课程的语境隔膜问题,并提出纤解语境隔膜的相应策略。关键词:革命文化;语文课程;语境隔膜2022年4月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三大主题,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内涵,这使其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课程优势,历史经验也表明:语言和文字一直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路径。但是从今天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课程在借助语言文字对“三种文化”进行随文渗透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或精神表示不解,尤其是革命文化的学习。这主要是由于文化语境的差异产生了横亘在学生经验和传统文化之间的隔膜。基于此,研究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例对革命文学教育中的语境隔膜问题进行分析。一、“吃”水和“喝”水:从外部语境的冲突中知晓革命文化汉语言说的语境有两类:“一类是内部语境,一类是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是指在一定的言语片段中一个词同其他词在词义搭配、语法组合、文章照应等方面的关系。所谓外部语境是指说话的背景、场合、意向等存在于言语片段之外的因素。”内、外语境的区别在于语言使用范围的不同,前者关注言语在文本中的位置,其理解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横向分析,而后者关注言语在社会环境中的位置,其理解主要依托于对社会文化的纵向认识。内部语境的冲突虽然在小学低年级频发,因为其识字量少,阅读文本的前后衔接能力薄弱等,但是通过教师对文本的细致讲解便能解决。可是,外部语境的社会文化差异具有经验的间隔,教师如何将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相融通是个较为棘手的事情。在《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吃水”一词让很多学生产生了困惑,学生常规的生活经验是“喝水”和“吃饭”。这时书本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