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互构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研究》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理论品格,《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研究》一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理论视阈中展开的,其理论视角在现代文学批评研究中比较新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实践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生成土壤,使得现代文学批评内生地指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参与并作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社会实践,二者实现历史互构,共同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彰显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即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革命性,所以,“实践”指向的是对现实生活过程的改变。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自已的历史观表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即“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唯物主义,他认为要“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化生产活动,其必然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文学批评活动中的批评主体自然应用主体能动性与创造性,去实现“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内在要求。该书以实践论为理论视阈,展现出现代文学批评活动的社会价值性特征,即以文学创作、文学思想、文学现象等是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现实效用为批评价值尺度,以问题性聚焦为突出表现,以社会批评与体验批评为具体的批评形态。书中对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的生成、形态、特质和意义进行深度阐发,剖解出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的内生性及其对文学思想、文学创作发生实践性转型的深刻影响。一、阐明人的实践性属性:社会历史语境是批评主体身份向实践性转变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人的实践活动的真理性属性,即人必须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存在;第二,人与社会实践及其所呈现出的关系问题。可从这两方面来确证现代文学批评的实践属性特征,同时,厘清批评主体的身份与文学批评活动所呈现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只有在这两个层面上都获得了清晰解答,才能廓清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生成的根本原因。首先,人是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存在的。人不是静止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客体的转换演变而不断变化的,故而人的实践活动是具有真理属性的。第二,人以实践的方式存在,人的实践必将与社会历史语境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人的思想意志与活动指向都是以社会历史语境为土壤的,故而,中国现代社会则成为文学批评主体的批评思想与批评活动的根本基础。中国现代社会具有鲜明的历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