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信息2024年第2期�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Jan.2024-102-◎三星推荐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对人口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政府统计部门准确地掌握辖区内“有多少人”一直是一大难题。对辖区内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分别的占比更是很难摸清。目前,各市区高度重视人口调控工作,对人口数据的掌握也不再满足于之前粗粒度的情况,而是要更高的精度,更灵活的划分统计区域。各个基层政府部门按照“底数清,情况明”要求做好人口监测工作。通过对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统计分析,可以掌握不同人群的生活特征,社会活动,有助于对人口流动趋势做出判断,进而为人口政策、城市规划、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国内外学者对人口属性的获取方法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崔凌云将人口流动的研究数据分为七类,分别为人口普查数据,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年鉴数据、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微观调查数据、课题组实地调研数据、人口迁徙大数据、部分其他数据。人口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调查的数据对象具有全面、覆盖面广、权威性高的优点。但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两次普查之间间隔周期长,难以获取基年同期数据。其次人口普查数据弱时效性以及低空间分辨率的特点,进一步加大了对人口分布精确描述的难度。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周期相对较短,是城市规划中计算常住人口总数最常用的数据来源之一,获取容易,且为官方数据。但是该数据通常以行政区为单位,且统计数据所采用的标准不同,数据的准确性时常受到质疑。问卷调查数据能够刻画目标区域人口分布情况,但样本量会很大程度上的影响精度,且调查成本较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微观调查数据开放程度不高,难以获取。并且因为统计口径的问题,人口普查、统计年鉴等官方数据也并不一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手机普及率达到119.2部/百人,移动设备通信过程中产生的手机信令数据被应用到人口监测等领域,手机信令数据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推崇。与调查数据相比,手机记录的轨迹数据具有采集周期短、样本量大、时效性强、空间和时间覆盖范围广的优点。该数据能及时且精细地描述人口分布格局和流动模式,很好地体现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一一对应与互动关系。因此,这些数据源为研究人员分析人口属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契机。移动通信信令数据不受居民主观意向的影响,是被动采集的,作为可靠的数据源,结合当下发展迅猛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