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2-17作者简介:郝雨柔(1997—)ꎬ女ꎬ山西运城人ꎬ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西北区域社会史ꎮ官方意志与地方社会———以明清时期河津三峪灌区用水制度为中心的讨论郝雨柔(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ꎬ银川750021)摘要:山西河津三峪灌区基于特殊的自然环境背景自明代起确定了“清浊分用”的用水原则ꎬ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用水秩序被包粮纳税的政策牢牢固定在三峪用水村落之中ꎮ然而清水走渠浊水下涧ꎬ清浊分用的稳定的秩序被不稳定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状况所动摇ꎮ明清以来山洪暴雨冲毁渠道沉重的修复成本使得“清浊分用”的制度设计无法得到技术保障ꎬ二元化的水利秩序与现实实际的用水状况相分离ꎮ通过对河津三峪灌区众多水利碑刻的考析ꎬ可以看出水案的频繁爆发是民间社会对官方意志的反抗ꎬ当官方话语在“公”的层面表明制度不容动摇后ꎬ地方社会以“私”的约定实现对水权的再分配ꎮ关键词:洪灌型水利社会ꎻ水利纠纷ꎻ河津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008(2024)02-0040-05一、引言河津市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山西省运城市ꎬ古称“皮氏”“龙门”ꎮ位于汾河和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ꎬ境内位于吕梁山南端支脉紫金山南麓ꎬ由紫金山南麓山脉自然形成三个峪口(遮马峪、瓜峪、神峪)[1]ꎮ河津三峪灌区地处吕梁山南端ꎬ因自西而东分布有遮马峪、瓜峪、神峪而习称“三峪”ꎬ由三峪交汇口向南延伸的扇形平原地带ꎬ地势北高南低ꎬ水流自然地由北至南沿着过水渠路进入村庄生产生活的用水系统中ꎮ河津市尽管位于黄河、汾河的汇流地带ꎬ但从黄汾二河取水困难较大ꎬ当地人民赖以为生的就是三峪内形成的下淋泉泉水ꎬ以及每逢山洪暴发期而由山谷中顺流而下的山洪水ꎬ吕梁山南麓的山前扇形平原也为引洪灌溉提供了优势ꎮ引洪以灌是农田水利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ꎬ姚汉源先生指出古代引洪水灌溉的概念就是淤灌ꎮ[2]淤灌是先民在农业开发过程中因地制宜的民众智慧体现ꎮ[3]河津地区在汉代就进行了以河东渠为主的水利开发ꎬ«史记河渠志»记载河东渠的修建过程:“其后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ꎬ岁百余万石ꎬ更砥柱之限ꎬ败亡甚多ꎬ而亦烦费ꎮ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ꎬ引河溉汾阴、蒲坂下ꎬ度可得五千顷ꎮ五千顷故尽河堧弃地ꎬ民茭牧其中耳ꎬ今溉田之ꎬ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ꎮ谷从渭上ꎬ与关中无异ꎬ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ꎮ’天子以为然ꎬ发卒数万人作渠田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