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课程标准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学会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2.能从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角度,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意义。一、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可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1)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2)人文要素:人口、文化、经济等。2.体现(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判断1.捕鱼、采矿、风能发电,是人类与自然界发生的直接联系。(√)2.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界没有任何影响。(×)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1)特点:普遍存在。(2)表现: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2.区域关联(1)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2)影响: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3.关系: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连线将下列地理现象与其所属区域关联方式连接起来。答案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分析如下:1.区域要素比较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位置纬度30°N~33°N附近大致位于44°N~48°N海陆位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雨热同期,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耕地条件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以经过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形成的水稻土为主,生产力较高黑土分布广泛,肥力更高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2.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区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经济农业类型水田耕作业、水产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作物经济作物油菜、棉花等大豆、甜菜等粮食作物水稻玉米、春小麦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工业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