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土壤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学习目标1.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2.学习如何观察和识别土壤。3.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4.掌握人类利用土壤的做法。一、观察土壤1.概念: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3.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1)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具体比较如下:砂土壤土黏土图片成分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强良好差蓄水、保肥性能弱强好对农业的影响易耕作理想的土壤质地质地黏重,不易耕作(3)土壤剖面构造自然土壤(森林)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判断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2.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3.土壤与土地是一回事。(×)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3.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4.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思考根据图中内容填空。答案①腐殖质②成土母质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1)土壤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4)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2.养护(1)有些土壤,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例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2)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例如,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判断1.土壤与地表物质循环有关,与能量转化无关。(×)2.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土壤的肥力下降了。(×)3.土壤在合理的经营下肥力会不断得到改良和提高,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