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标与教材: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选择性必修1:1.1;1.2]。四层·考查内容两年·命题统计[必备知识]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黄赤交角及影响;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关键能力]描述、分析、归纳地球公转的空间动态过程及其规律,说明公转的地理意义及其影响;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学科素养]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学会用北极星辨别方向,估算当地纬度[核心价值]能够从“地对人的影响”视角,认识公转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020年]山东卷第8题;天津卷第14、15题;上海卷第3题[2021年]山东卷第12、13题;河北卷第7题;1月浙江卷第19、20题;6月浙江卷第19、20题;上海卷第20题;天津卷第14、50题……一、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名称1回归年1恒星年参照物太阳其他恒星时长365日5时48分46秒365日6时9分10秒特点直射点的移动周期公转的真正周期4.轨道与速度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的含义: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其大小是23°26′。如图所示:2.黄赤交角的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时间变化特点重要节气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图1为夏至,北半球昼最长、夜最长,夜越短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图3为冬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二分日图2为春分或秋分,全球各地昼夜等长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如图甲中的h。(2)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正午时刻(12:00)的太阳高度角,即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如图乙中的H。(3)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节气最大值地区最小值地区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半球冬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北半球春分、秋分赤道极点3.四季更替(1)成因: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2)四季更替①天文四季②气候四季4.五带划分关键能力一昼夜长短的变化与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