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悼念王广璘大师兄_张世昌.pdf
下载文档

ID:356575

大小:1.80M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悼念 王广璘大 师兄 张世昌
3332武 道人物总第390期2023/2功夫。比如,吴先生回去,我去送他。他来授课,我骑车到车站去接他,老早就到车站去等着。这都是一些细节。还有啊,干活儿不用人指挥,到了先生家里,该扫地扫地,该倒水倒水。吴老抽烟,他拿上烟袋,我就赶紧给点上。有时跟老师学功夫不是钱的事儿,感情更重要。我是到吴老家里去学的。那时候他住玄宣武区一个二层楼房的两居室。有时候他的老伴儿撵我走,说我们该休息了,你该走了。我说您轰我,我也不走,我就怕您烟袋锅子棒着我了,我就得走。老太太一乐,就说你就调皮吧,你就好好学吧。又让我待一会儿。吴老不言声,就瞅一眼老太太,老太太就回屋了。此后,我常到吴老家中求教,跟吴老学习推手约三年,直到“文革”吴老受冲击为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再次拜访看望吴图南老先生,汇报编创太极内功养生拳出书的想法,得吴老题词“关永年著太极拳正宗”以资鼓励。1988年,我父亲与吴图南先生同住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去看望父亲时,再次探望吴老。他第二年就去世了。吴图南的教诲使我获益良多,无论是拳架还是推手都给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创编的太极内功养生拳行拳速度较快就是受吴老快拳的影响。在推手中,也有人认为我的发劲儿冷脆很像吴老的风格。作者简介:关永年先生,满族,姓瓜尔佳氏,名永年。其曾祖父奎俊,字乐峰,在清末曾任四川总督、西安巡抚、内务府大臣等职(见满族大辞典)。奎俊入京后,居沙井胡同5号,请天津中华武士会的李文亭(字星阶,其子李敦素(孙禄堂之高足)及唐凤亭、唐凤台等武林界人士为护院。当时永年先生的父亲,叔父等皆拜在李氏门下学六台心意拳。孙氏原始架活步开合太极拳、形意拳等内家拳术。关永年先生在全面掌握家传内家拳术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深研太极内功心法的要义,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向北京的孙存周师伯和崔毅士、杨禹庭等前辈们求教孙氏太极拳、太极内功之劲法,拜赵中道为师习练太极柔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又陆陆续续师从吴图南、张际芝、胡耀贞等前辈名家并与北京的李长林,冯志强、马有清(现居香港)等时有过从。先后担任北京武协形意拳研究会顾问、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近年来关永年先生先后撰写并出版了太极棒尺气功太极内功养生术形意五行拳术关永年太极养生术太极内功养生拳精编等书,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责任编辑乔汉吴图南先生(左)与作者推手悼念王广璘大师兄文:张世昌(西安)元月15日上午10点12分,我正在吃早饭,接到了王广璘大师兄老伴的电话,说“老王”走了。噩耗惊得我掉下了筷子,眼泪簌簌而落,虽然近日在恍惚中有些许的丝丝不祥,竟然被我预感到了。我多么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我俩相约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却不知死神之降来得这样快啊!我和大师兄交情笃深,非一般人可比,君子之交淡如水,世上知之者也不多。近几年,我们经常品茗探学,坐而论道,微信不断,相互了解愈发深矣,来往皆是真情挚义,而非世俗之气。大师兄仙逝的前一个月,我们还在微信上聊天,互相鼓励在疫情中多多保重自己。现摘录几则大师兄的微信,以示纪念。2022年12月17日:疫情漫漫,多方保重!我们都老了,不知老弟兄们如何但愿“天意怜衰草”12月19日:放心行八方寂寂无人声。四野空空少人行。放封瘟神行将去,疫情于我似东风!临窗远眺。放开情疫十余日。唯寒风习习。将临“冬至”时序矣!12月20日:法天世上没有不生病的人!不染而染,染而不染。有生有灭,就有不生不灭。无生灭!一尘不染不可能!奈何桥总是要过的!无生无灭!无生灭!12月23日:疫情是人性的考验!也是生死的考验!12月27日:大师兄问我:“向高人请教:蝎子、人头蜂、马蜂、葫芦蜂、蜜蜂蛰人。毒入人体,是否产生抗体?对新冠病毒是否有抗撷效应?祈您回复我!”同日,我回复大师兄:“有否抗体,不知其可。因人而异,听天由命。瘟疫狂飙,飙过自清。”大师兄复评:“哎!醒世恒言!”这是我俩此生的最后一段微信通话,却不知是最伤心的生离死别!2023年1月1日,我祝“大师兄新年快乐!”不见回复,感到不测。遂三天后,于1月4日,再问“大师兄好,最近身体可好,甚念!”并打电话到他的家里和他的手机,家里无人接听,手机关机。我心中暗暗祈祷,望他顺利度过此等生死大关。却不知死神却真的攫去了他的生命,哀苍天以无以飞返,恸大地而飘然遁去。我一个八十一岁的老人却真正地动了感情,哭一个比我大一岁的老者。泪水汩汩,大师兄魂灵在兮,知否知否!大师兄王广璘生于1941年9月15日(辛巳蛇年七月廿四),逝于2023年1月6日(壬寅虎年腊月十五),享年82岁。我用一种他生前微信的特殊方式,是以纪念大师兄在疫情面前的豁然大度和真实心境。大师兄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极有民族自尊心和人类良知的人,一个在宗教、武术、书法、绘画、戏曲领域内极有造诣的人,是在民间、江湖、山林称之为高人的人。面对人世间的浮躁、贪欲和攀比,吴图南先生(中)与作者(右)3435武 道人物总第390期 2023/2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信息传播日趋迅捷的当下,如何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十分现实和值得探究的问题。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理念,受其影响而产生的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习俗,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应该是一个可以提供给我们启迪与借鉴的重要资源。但是它们好像距离现实太远,其文字和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理念也比较艰深。因此,如何通过对中国道教文化的多维度研究,认识其在中华历史和传统中的功能、地位与魅力,让更多人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滋养,就需要有借助一些专业人士的工作。金恺文博士,就是这样一位在道家思想和文化研究领域有突出成就的青年学者。他追随名师,潜心学术,学习经典,拥有较为完善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框架,以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努力钩沉和发掘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思想和智慧。(一)作为宗教学博士,金恺文现在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任博士后、副研究员。从读博士学位开始,他就致力于探索中国近代道教改革,寻找道教与当时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思考古老的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当代意义。这是一条寂寞枯燥的学术之路,繁华与喧嚣基本与他无缘。然而出于兴趣和喜爱,他始终保持着最初的热情,回报他的是一系列的学术成就和全新的视野。1992年,金恺文出生于道教文化的发源地和发祥地成都。虽然他就读的成都石室中学,离著名的道教圣地青羊宫近在咫尺,但那时绝对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和这一传统和文化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高中时热衷物理竞赛的他,2010年高考后选择去四川大学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学习,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又注意到,要精通考古和博物馆专业,必须要对中国哲学思想和宗教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兼具宗教理论知识、考古和博物馆专业的知识并不容易,尤其话语权弱势的道教文化,长期处于被大众忽视的状态。如果对道教文化进行系统性研究,会不会让更多人重新认识道教文化与个体生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获益?应该说,从那时开始,科研的种子便在他内心萌芽。本科毕业时,恰逢卿希泰教授跨专业招收研究生。卿希泰教授是国内该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权威学者,被同行称之为“泰斗”,尊他为“大师”,同时也是道教文化研究的“世界权威学者”,在国际在道家思想与文化滋养下成长记道家思想和文化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金恺文文:宋丽君(成都)金恺文先生绝然是莫隐莫现,真正忠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庸之人。大师兄的一生尽乎传奇,为强身而苦练武艺,为书生而身陷囹圄,为生存而钻研焊技,为街道而挑粪四载,人生的磨难应有尽有,却没有销尽他的志气,他以正直浩然的人格和世间少有的睿智,征服了社会。平反后,担任区知青办主任,解决了无数知识青年和城市居民的返城安置疑难问题,功德无量而没有一点贪气,一身正胆,两袖清风。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品质。至今还有许多经他安置提拔的人想念他。大师兄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极强,加之他深厚的阅世阅事阅人的智慧,宗教学精湛,艺术领域宽厚,他的诗歌、文章、著作独具慧眼,惊世骇俗,没有任何套话,而直指人的心扉。大师兄在社科学的成就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二十年前他的评论文章频频在人民日报发表。大师兄的儒释道学问自修慎独,其学识和风范在当时的西安政界、宗教界、艺术界、武术界独树一帜。大师兄把道教与武术有机结合,忠实且独创性地传承八仙武功,使八仙拳成为陕西武术的主要代表性拳种之一。近年来传授的“湘子挂箫十三势”风靡黄河两岸,既防身实用,又儒雅大观。在太极拳师门及武林界,以德高身范,诲人不倦,矜而不争,泰而不骄著称。大师兄对师父赵斌恩师和大师弟赵幼斌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忠于师父的重托,积极主动地为弘扬西安太极而铺平道路。名闻遐迩的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在其成长的道路上,大师兄一路跟进,有着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我们在一起相处时,大师兄对杨式太极拳娓娓道来,别看他身形外似孱弱,其实内功源源发来。他对我和我的弟子,表露出真功,诉说其神妙,而绘形绘色,让我们深受裨益。大师兄对我在省武协的工作推崇备至,又鼓励又支持,是我武术工作的动力之一,但使我又欣慰又感激。大师兄在准备着,等疫情过后,为我的师门推广普及“湘子挂箫十三势”,想象着在西安诚博武馆与他的少男少女们合影留念。大师兄弥留之际,不让惊动任何人,丧事简办,身与灵俱进终南山,向云而飞,向风而行,这是何等的品格!往事俱往矣,荒聚续荒谊。是啊!这一切都不会实现了,一切场景都不会复返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今朝一哭,夕一哭,皆是亦良师亦益友亦同道亦知己的情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得失,不思荣辱”是王广璘大师兄的人格写照和修行正果,更是他的至圣之处。东坡有临江仙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大师兄的逝世是传统武术界的一大损失。惟痛定思痛,寄托哀思,继续完成他未竟的心愿。天地皆泣,英灵永葆,大师兄一路走好!王广璘简介:王广璘,玄一道人,陕西西安人,毕业于西北大学。生于1941年9月15日,逝于2023年1月6日,享年82岁。著名传统文化及宗教文化学者,杨式太极拳赵斌师门大师兄,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创会副会长,八仙武功著名传承人,陕西武术名家。幼年体弱,逢高道仙长授艺,得八仙武功秘传,后兼习太极、红拳、八卦等武术。2003年,经全国遴选,以“中神通”身份参与了金庸的华山论剑。发表宗教、文化、武术、艺术等领域论文多篇。著有佛学大意八仙武功秘典落文遗字诗稿诗稿补遗。曾任陕西省民革常委,西安市碑林区知青办主任,西安市碑林区政协主席,西安万寿八仙宫顾问等。责任编辑乔汉作文作者(右)与王广璘(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