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_丁欣烨.pdf
下载文档

ID:193285

大小:2.01M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百年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传统文化 相结合 历史进程 丁欣烨
2023年第1期(总第169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丁欣烨1,谢鑫2(1.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2.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科技学院,北京 100101)摘要:回顾百年党史,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认识传统文化的原则,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理论发展、促进理论传播、凝聚民族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以解决时代问题为指向,通过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发展目标、治理方式、党的建设等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发展,增强了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政治认同。步入新时代,党在准确研判“两个大局”中继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顾二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有助于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借鉴。关键词: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进程中图分类号:A811.1;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3)01-0036-10DOI:10.20076/ki.64-1065/G4.2023.01.005收稿日期:2022-11-10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一体化发展研究”(CCEA18140);北京联合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应用型大学职业核心素养融入专业课程研究”(SK20202106)作者简介:丁欣烨(1995),男,河北张家口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通讯作者:谢鑫(1985),男,湖南邵阳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心理学研究。引用格式:丁欣烨,谢鑫.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党始终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因此,回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可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借鉴。一、革命和建设时期:正视传统文化,推进理论创新与精神凝聚步入近代,围绕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争论从未停止。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对待传统文化,反对“尊孔复儒论”和“全盘西化论”,主张以批判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甄别。一方面,决不能割裂民族文化传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534);另一方面,也要甄别良莠,有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不仅不适用而且有害”,“必须抛弃”2(191)。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就是要“利用现代的科学文化来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努力创造036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3(348)。在科学的传统文化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文化情境和时代境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的革命面貌和建设事业。(一)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的同时,也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1(534),即在充分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1(534)表现出来,即汲取中华文化营养,用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解释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 实践论 和 矛盾论 这两篇经典文献为例,毛泽东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资源融汇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中,在“中”与“马”的深度对话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发展。其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实践”(德语die Praxis)的出场源自哲学批判:一方面,马克思批判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思辨唯心哲学,另一方面,批判费尔巴哈只是从感性直观的角度理解历史的“半截子唯物主义”,因此,实践不仅强调人的主体性,也强调人的能动性,从而把哲学从天国拉回现实的人间。可见,马克思实践概念源于西方传统的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二分和内在紧张。中国哲学同样注重讨论知行关系,但不同之处在于,始终将二者视为一个整体,主张知行合一,知与行并非完全对立的一组范畴。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知行合一观的影响,并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探索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其实践的观点和态度集中体现在 实践论 中。毛泽东指出,“实践论”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4(28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4(297)。在分析知行关系时,毛泽东特别注重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以辩证运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论证二者在动态结构中的统一性,这使得实践和认识这组概念具有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生生不息的意蕴。其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毛泽东在 矛盾论 中以“矛盾”为核心概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哲学有着深厚的辩证法传统,一方面,强调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主张阴阳对立与相互调和;另一方面,强调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周易 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说明的就是万事万物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与西方哲学中的辩证法有着一定的区别。以黑格尔辩证法为例,辩证运动是“个别性特殊性普遍性”的运动过程,是绝对精神在经历了自我异化后实现扬弃、走向复归的过程,表现为线性的展开结构。在中国哲学中,辩证是一个横纵并存的立体结构,这在 矛盾论 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横向看,矛盾表现为对立统一。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4(333)从纵向看,矛盾生生不息,表现为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因此,要在承认矛盾普遍存在的基础上以实践的方式去理解矛盾的特殊性。这一观点使得矛盾既具有存在论的向度,也具有认识论的意蕴,在哲学史上具有重大创新意义。(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播在这一时期,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因此,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艰深的基本原理并进行理论传播。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努力探索“中”“马”之间的理论契合点,并将其作为阐释理论、传播理论的有益资源,开展了诸多颇具影响力的理论宣传工作,最具代表性的是艾思奇的 大众哲学。该书运用大量谚语俗语、历史典籍、传说故事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如用“无风不起浪”阐述事物普遍、有机联系的规律,用孙悟空“七十二变”解释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大众哲学“真正是通俗的而又有价值的”5(453),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理论著作。0372023年第1期(总第169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毛泽东同样注重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来阐发马克思主义,他强调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6(837)。毛泽东运用人民群众熟知的俗语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在 实践论 矛盾论 中,他使用“吃一堑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论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强调实践的优先性,引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强调研究问题切忌片面性,要求全面性。毛泽东也善于运用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使其成为理论传播的有效载体。如在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文中,毛泽东赋予“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真理观的中国化表达,成功地确立起党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论。此外,毛泽东也在科学分析革命形势的基础上,借助传统文化资源传播党的思想主张,引导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走向。如在 论持久战 一文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局势,“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1(490),强调中国人民要正确认识战争,把握战争的规律,特别是要把握敌我双方的特点和形势;同时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1(495),以此来强调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这些表述使得党的理论主张能够迅速、广泛传播,有效地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待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毛泽东认为,要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待传统文化,决不能武断地抛弃传统文化,盲目地追随外来文化,特别是“全盘西化”的观点是非常不可取的。对于外来文化,要像人吃食物一样,将其“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1(707),这样才会对革命事业有所助益。毛泽东认识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于培育民族自信的重要作用,一个民族只有实现文化上的自立自强和自我认同,才能汇聚起团结一致的革命动力。因此,毛泽东提出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发展“民族的”文化,就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坚持民族文化自立,以中华文化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坚决反对文化入侵,在斗争中捍卫本民族文化尊严;二是要坚持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1(706),不能以数典忘祖、崇洋媚外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针对文艺工作,毛泽东指出,“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7(83)。这些观点和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具体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中国的绵延方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同样认识到,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蕴含着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理应对其加以挖掘和运用,使其成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精神之源。在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中,毛泽东称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斗争精神,中国历史上大量的起义和斗争、大量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英雄和领袖,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1(623)。这些论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必胜信心。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毛泽东引用愚公移山的典故,号召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6(1101),凝聚起全体人民抵御外来侵略、开展革命斗争、推翻“三座大山”的勇气和信心。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聚焦时代问题,增强道路自信与政治认同改革开放使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如何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历史背景下科学准确地处理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038原理分析问题、转危为机,是中国共产党诠释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题中之义。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时代问题的中国方案,使人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伟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魅力,从而增强了全社会的道路自信与政治认同。(一)明确发展目标:努力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科学分析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对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进行了规划。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 哥达纲领批判 等文本中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必须认清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中达至理想状态。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供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他们虽已认识到共产主义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区别,“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8(435),却并未对这两个异质性阶段的内在结构展开详尽论述。这需要无产阶级政党在具体实践中做出切实的回答。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这一基本原理,通过回顾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认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中国应立足于现实国情,在实现阶段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