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课题单价、数量和总价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努力实现以下两点:1.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因此,课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让他们亲自到超市购买一种所需的物品,并且了解这种商品的价钱,以及购买了多少和一共用的钱数。课上,让学生把自己从生活中搜集到的这些信息写到黑板上,再让学生解答。由于这些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的兴趣极高,这就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不要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目标1.根据大量的素材抽象概括、理解“单价”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单价的意义。2.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并能灵活地运用这一数量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3.通过联想、开放延伸,探讨是否具有和“单价×数量=总价”知识结构类似的知识,大胆猜想研究同类问题的方法。学习重点发现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学习难点运用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学前教具准备:PPT课件1准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引入新课。1.周日的时候,老师请同学们到商店(或超市)去了解了一下商品的价格,我想知道同学们都带来了哪些有关价格的信息?如果你要买,你想买几个?你一共要用多少钱?算一算。2.揭示课题。乘法应用题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这类应用题的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总价问题。(板书课题)1.同学们自由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信息。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口算。12×6=100×30=34×200=45×100=28×70=900×30=60×80=36×240=答案:7230006800450019602700048008640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