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数据最重要的通道总线技术“古”今谈何为总线如果仅就总线这个名称来说,它其实就是将数据、信号从一个或多个源部件传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部件的一组传输线,即部件间的一种公用线路。它兼容性高,有共同的标准规范,与某些部件之间的特殊、专用通信线路相对应,所以被称为“总线”。总线这个概念的范围很广,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常见的个人电脑中,各种高性能电脑如服务器、工作站中,以及一些特种电脑如军用电脑、汽车电脑、工控电脑(图1)中也均有总线。不过在本文中,我们仅涉及个人电脑相关的各种总线。总线的类型则更加多样,在个人电脑的发展过程中,总线标准在不断地变化,而且除了处理器总线外,其实还存在着存储、外部接口等多种总线的并行发展。早期总线从PC/AT个人电脑开始,PC机逐渐成为了个人电脑市场的主力架构,同时期虽然还有苹果的APPLEⅡ、IBM退出PC机联盟后设计的PS/2电脑以及王安电脑等多种构型,但最终成功的还是英特尔/微软及众多兼容机厂商组成的PC机联盟。在1980年代到90年代,正是PC电脑向大众普及,同时自身在摸索中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总线这一概念在PC上逐渐成熟的时期。系统总线与最早期个人电脑几乎一个型号一种设计不同,在80286、80386处理器时期,电脑开始进入普通家庭,为了降低成本、提升兼容性,此时处理器和主板、扩展卡、外部设备已经尝试标准化数据传输,在标准的PC/AT平台上,就出现了ISA(IndustryStandardArchitecture,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总线。它有8bit和16bit两种模式,时钟频率为8MHz,总线带宽为8bitx8MHz=64Mbps=8MB/s或16bit×8MHz=128Mbps=16MB/S。ISA总线对于当时的电脑已经完全够用了,例如当时的主要存储设备还是5.25英寸、3.5英寸软盘(图2),容量仅有数百KB~数MB,读写速度只有十几KB/s~上百KB/s;内存则是FP(FastPage)RAM(图3),位宽同样为8bit,速度也不高。比较麻烦的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就出现了插槽与总线混淆的问题,因为其时最常见的插槽同样也叫ISA(图4),同样有8bit和16bit之分。随着处理器性能和配件能力的提升,ISA总线逐渐变得力不从心,例如硬盘很快成为了个人电脑的标配,其速度远超软盘。同时PC/AT阵营的竞争对手也推出了一些新的总线标准,1987年IBM公司为其PS/2个人电脑平台(图5)推出的32位MAC(MicroChannelArchitecture)总线,带宽就达到了40MB/s。Compaq、AST、Epson、HP等9家公司于1988年9月联合推出EISA(ExtendedISA)总线,EISA总线仍然保持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