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医学进展#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几个重要领域研究的进展与展望付小兵程飚作者单位:100037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三O四临床部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近二十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使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从基础到临床获得了迅猛发展。笔者概述近年来在创伤修复基因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基因工程制药与基因治疗以及内脏损伤修复等领域的进展。1/修复基因0和/修复0相关基因研究一般认为,个体创伤作为一个独立事件,一般与遗传学无关。但动物和人,不同种属人以及不同发育阶段人体修复结局的差异又提示修复与再生领域可能涉及基因学的改变。首先,人们关注了正常与损伤后愈合基因学的差异,发现与正常皮肤相比,创伤愈合组织中的1176个基因中有37个上调和27个下调[1]。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研究20d的胎兔及孕兔腰部皮肤全层切口,获得61个较为可靠的阳性克隆。有研究发现,前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FN)的mRNA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增高,而在体外培养增生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却增加不明显,这说明体内微环境对胶原的合成有调节作用,并与生长因子对细胞外基质调节密切相关。用基因芯片研究人体增生性瘢痕的基因表达谱,发现有128条基因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包括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骨架和运动相关基因、免疫相关基因、细胞信号等10余种,证实了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有多基因参与,涉及免疫、细胞凋亡、细胞骨架运动等多种因素[2-6]。上述结果提示,组织修复与再生的确涉及基因学的改变,但从目前结果要建立这种关系还需要做大量工作。因为造成这种差异除遗传学本身以外,还可能与取材时间、部位、种属、种族差异等很多因素有关,而非真正的基因学改变。二是这种单纯某些基因表达的升高和降低的生物学意义应进一步研究,特别是与不同修复结局的对应关系。三是修复的基因学研究不仅应包括损伤后早期即刻表达基因,还应涉及愈合过程及塑形阶段的基因表达。由于当前很多的基因在在体情况下尚无法完全确定其真正的功能,从而限制了人们对创面愈合过程中基因变化的彻底认识。因此,采用基因敲除(knockout,KO)和转基因动物技术对深入认识创伤愈合靶基因的作用有积极作用。在活体创面愈合的实验中,基因敲除和转基因鼠时常表现出与离体相反的结果,进一步说明这两种技术应用对伤口愈合的研究极为重要。2创伤修复中涉及的信号转导组织修复的生物学过程涉及生物学信号和理化信号的调控,在不同愈合阶段中,各种信号有规律地启动,相互影响并互为因果,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