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①—④中的“是”都是代词,义为“这”,在判断句中作主语。例⑤—⑧都不是判断句,其中的“为”均为动词,义为“叫做”或“称作”。例⑨—⒁中的“乃”、“即”、“则”都是副词,所起的作用是加强肯定语气。例⒂—⒅中的“维”、“惟”、都是句中语气词,所起的作用是增加一个音节,与其后的单音节谓语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是”字作为判断系词起于何时,目前尚有争论。不过可以肯定,汉代已经出现了这种用法,至于其普遍使用的情况则是魏晋以后的事。例如:①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②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史记·商君列传》③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④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范缜《神灭论》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潜《桃花源记》⑥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世说新语·量》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受事者的句子称作被动句。例如: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②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左传·成公二年》例①中的主语“窃钩者”、例②中的主语“郄克”都不是其谓语动作“诛”和“伤”的发出者,而是接受者,是被动的,所以此两例都属于被动句。此两例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区别,其中例①没有语法标志,“窃钩者”与“诛”的被动关系完全是在意义的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例②则有语法标志,即介词“于”。由“于”引出了谓语“伤”这一动作的实际发出者“矢”。这种具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五种:1、“……(动词)于……”在动词谓语之后用介词“于”(或“乎”)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于”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①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②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国语·晋语八·叔向贺贫》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④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⑤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⑥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⑦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⑨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⑩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山传》⑾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