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陕西教育(高教)古筝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乐器,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便已广泛流行筝曲,汉晋时期设有十二弦,隋唐时期增加至十三弦,明清以后增至十五弦,清末民初则形成了十六弦古筝,成为近代以来最流行的古筝乐器。王建民先生于1989年创作完成的古筝独奏曲《幻想曲》,在定弦方面突破了传统改变琴弦张力或者是移动琴码的转调方式,能够在同主音大小调、上方三度宫调、降六级宫调之间自由转换,因此也催生出更加丰富的旋律与和声效果。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开创性特征,对于训练与表演方式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展开对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的教学设计活动。筝曲《幻想曲》的理论教学教师在教授演奏方式之前,应当先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拓展学生知识,激发表演兴趣。《幻想曲》是王建民先生于1989年创作出的一首古筝独奏曲。王建民从小便表现出卓越的音乐天赋,先后师从徐振民、茅袁等人,凭借扎实的作曲基本功和敏锐的创作视角,王建民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音乐作品,1995年凭借《幻想曲》获得文化部古筝大赛优秀奖,《幻象叙事曲》《天山风情》《第二二胡狂想曲》《啊哩哩》《第四二胡狂想曲》等作品也屡获大奖。筝曲《幻想曲》取材于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飞歌”。“飞歌”本是苗族传统民歌的一种,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邀请出寨游玩时演唱的一种山歌体歌曲,高亢激昂的曲调,舒展自由的节奏,短小精致的曲式,传达出浓厚的民间音乐特色。王建民有感于其个性化的演唱方式以及传达出的浓厚的民族韵味,便以“飞歌”为素材,依据筝曲的创作理念和技法进行创新性的提炼、加工和重组。筝曲《幻想曲》采用了较为自由的节奏组合方式,交替变换多样化的节奏,对调性与调式进行了变革性处理,从而营造出苗族群众载歌载舞的欢快情境。筝曲《幻想曲》的曲式结构教学曲式结构是古筝作品的基本架构,学生准确把握曲式结构,才能更好地认知演奏技法,提高训练效率。因此,器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系统地分析筝曲《幻想曲》的曲式结构。1.引子筝曲《幻想曲》的“引子”部分是1至8小节,交替采用了D宫调式与D羽调式,以自由的散板方式拉开梦幻的帷幕。学生要准确把握“do—sol—升re—mi”的主旋律音,将两组琶音融入到高音声部,而且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和降低处理同一和弦的三度音。学生要感受到筝曲传达出的苗族飞歌的主旋律与风格特征,体会到缥缈、空灵、悠远的意境效果,产生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王建民十分重视在引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