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2期(总第117期)外语与翻译许雷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葚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人才类项目“一带一路下中国经典海外传播路径研究——以华人译者《论语》英译为例”(项目号:2017GWQNCX014)、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专业领军人才培养项目(2021)、2022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课程思政示范团队项目阶段性成果。【提要】为构建自身理想身份坐标体系,林语堂对《论语》及以孔子为主线的经典形象进行了选择性呈现。本文探讨现代性和民族性合力作用下林语堂的身份认同演变进程,通过从“幽默大师”“东方哲人”“中西融合”身份中林语堂的文化选择入手,考察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文化输出、中西文化融合不同语境下身份认同对林语堂翻译动机、策略、经典形象建构的影响。论文从现代性自我认同中的经典形象祛魅、民族性文化认同下的形象重构、多元认同困境中的经典形象探寻、文化认同下的东西综合四个层面,体察译者文化选择与身份认同的关联,深入理解林语堂翻译活动背后的身份冲突与认同矛盾。【关键词】林语堂、《论语》、文化选择、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648(2023)02-0050-051引言林语堂在《八十自叙》中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为乐”(林语堂1995:43)。他作为20世纪舞台上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因素于一身,有着西洋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的身份矛盾体存在不足为奇(林语堂2003:23)。对于拥有11部中文著作、40部英文著作、9部翻译作品的跨文化传播者来说,多重身份下的林语堂擅长“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陈平原1987:92)。“矛盾体”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林语堂此后文化身份的选择,同时也直接导致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施建伟1992:1)。2“幽默大师”:现代性身份冲突中的形象消解陶家俊(2004:37)认为,身份认同作为西方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植根于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中。身份认同带来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的集体身份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具体到经典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身份认同在差异中完成建构,意味着通过运用历史、语言和文化资源与他人建立认同关系的动态过程。霍尔等指出“身份认同不是‘我们是谁?’或‘我们来自哪里?’,而是我们可能成为什么,我们如何被表征”(Hall&Gay1996:4)。就译者个体身份意识而言,西方译者基于自身文化的身份期待和动机,通过“以耶释儒”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