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3期2023年5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36No.3May2023收稿日期:2023-01-12作者简介:王秀梅(1978-),女,湖北汉川人,武汉理工大学研工部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研究;梁传杰(1970-),男,湖北天门人,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研究。新工科背景下提升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协同”路径王秀梅,梁传杰(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武汉430070)摘要:国家“新工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工科人才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优化与之相适应的高校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协同路径。推进科教协同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原始创新能力,推动课程教学与数字建设相融合,改革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不断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聚焦实践应用推进产教协同,发挥行业特色,加快成果产业化,提升产教融合创新实践能力;聚焦共同发展推进国际协同,全面提升研究生国际合作能力。关键词: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国际协同;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23.03.0162021年9月27-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和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在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进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站在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出发点,对接并满足产业和行业需求的落脚点,我国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发展的基础上,调整和转变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提出“新工科”发展规划。在数字大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新工科”建设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实施“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多方位、多角度地扎实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的能力要“新”,卓越工程研究生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己有知识结构的掌握上,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掌握创新知识的能力,体现在对问题寻求新的突破方法,探索和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体现在从不同角度对概念的理解、用举一反三的方式尝试新的解决办法的非逻辑思维能力。“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要“新”,利用校企融合创新实践平台,实施结合企业生产实践需求设置的实践环节,引入企业标准和企业师资,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联合培养制,为卓越工程研究生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效指导,通过创新实践平台,培养研究生全方位的专业知识以适应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培养研究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