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3379/j.issn.1003-8825.20221005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新建隧道近接下穿地铁区间的沉降影响分析代光辉1,周学2,李清泽1,杜宁宁2(1.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161;2.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37)摘要:以某电力隧道近接下穿北京地铁1号线区间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隧道穿越地铁区间引起的沉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铁沉降经历“缓慢沉降→快速沉降→稳定沉降”三个阶段,其中快速沉降发生在隧道下穿阶段,该阶段地铁沉降最大;隧道后穿越段地铁沉降略大于先穿越段;地铁边墙及中墙处沉降略小于中线处沉降;地铁沉降和变形缝差异沉降最大值分别为2.0、0.5mm,均小于地铁变形控制值,满足地铁运营管理要求。关键词:地铁区间;密贴下穿;数值模拟;现场监测;沉降分析中图分类号:U4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825(2023)04−0150−040引言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新建工程与既有地铁线路发生交叉越来越频繁,保证既有线的结构和运营安全成为工程建设关注的重点。工程近接吸引众多学者进行研究。陶连金等[1]汇总国内主要近接下穿工程,分析了运营线沉降机理;张钦喜等[2]利用数值模拟分析北京地铁19号线某区间穿越既有2号线时沉降规律;杨子璇等[3]研究北京地铁机场西延线隧道下穿既有5号线北新桥站,采用洞桩法施工的沉降规律,提出沉降控制方案;寇鼎涛等[4]分析北京地铁19号线四线隧道近接下穿既有4号线新宫站,既有结构在不同注浆加固范围及注浆强度工况下的沉降变形特征;王力功[5]研究徐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和6号市政府站暗挖段施工,提出采用全断面分区域超前加固后开凿两道地连墙,随后暗挖段CRD开挖的综合施工技术;张振波等[6]介绍北京地铁6号线西延拓建现有北京地铁1号线苹果园站结构变形控制措施;梁尔斌[7]分析北京地铁16号线苏州街站近接下穿既有10号线工程,既有车站整体沉降和变形缝处差异性沉降。大多数近接下穿表现为新建地铁工程穿越既有车站,车站刚度较大,具有较强的抗变形能力,列车在车站处于缓慢行驶或停止状态,施工时车站也有较大的变形允许值。新建市政隧道下穿既有地铁区间的工程案例较少,且北京地区的运营管理单位提出“新建工程施工不能影响既有运营正常秩序,尤其不得限速”的原则,要求新建工程穿越既有地铁工程,引起的沉降控制值不超过3mm,给穿越工程带来很大的挑战。本文以北京某电力隧道密贴穿越地铁1号线区间工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