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卷第3期南阳理工学院学报Vol.15No.32023年5月JOURNALOFNANYANGINSTITUTEOFTECHNOLOGYMay2023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7SJGLX471);教育部产教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002069004)作者简介:郭东恩(1978-),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郭东恩,刘黎明,唐满(南阳理工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河南南阳473004)摘要:“新工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大挑战。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围绕服务地方和工程应用型培养特色,以南阳理工学院人工智能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设定、专业方向的设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环节设定等方面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从多级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协同保障下的人工智能特色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来探索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关键词:新工科;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应用型人才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132(2023)03-0080-05DOI:10.16827/j.cnki.41-1404/z.2023.03.014一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于是高等教育中的新工科开始兴起[1]。自2016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新工科”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先后召开了多场有关“新工科”的研讨会,随后,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鼓励高校进行“新工科”建设与研究[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地方高校落实“新工科”建设与改革要求的重要行动[3]。人工智能专业作为“新工科”的核心,承担着为国家和行业培养符合需要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职能。现阶段我国各类高校对“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各地方本科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特色,培养满足本地需要的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南阳理工学院为例,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2020年2月,南阳理工学院申报了人工智能专业,并于2021年9月开始招生。这是我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立足本地,面向全国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做出的重要决策。我校人工智能专业的设立对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优势、培养满足河南本地需求的人工智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