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方案为做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满足“三调”耕地资源质量状况分析的需要,制定本方案。一、目标任务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立足自然资源管理职责定位,紧扣耕地资源自然特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部和相关部门已有的基础数据,采取分类分级的思路,开展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从自然地理格局、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生态环境条件、作物熟制和耕地利用现状六个层面,构建分类指标体系,以“三调”耕地图斑为分类单元,建立基础数据库并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形成不同耕地资源条件及其组合的耕地面积与分布成果,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与管理提供支撑。二、工作原则(一)国家和地方密切配合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由国家统一构建,指标数据获取由国家和地方共同完成。宏观层面指标如自然地理格局、气候1条件决定的作物熟制等由国家统一获取确定;反映耕地资源本底状况的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生态环境条件、耕地利用现状等指标数据由地方获取。(二)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数据成果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数据获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农业农村部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地质调查部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生态环境部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等相关数据,以及自然资源部现有耕地分等基础数据、“三调”相关数据,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减少重复工作。(三)切实做好分类结果统计分析做好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结果的统计分析,是全面掌握耕地资源质量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三调”成果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的核心是要准确分析、客观描述耕地的自然地理特征,采取分类分级的思路,突出耕地重要的基本特征,不再进行综合评价。三、主要工作内容(一)建立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体系1.第一层级:自然地理格局。揭示中国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生态地理关系,用《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的49个自然区来反映。2.第二层级:地形条件。反映耕地所属地表单元陡缓程度,用坡度来反映,分为≤2°、2~6°、6~15°、15~25°、>25°共5级。23.第三层级:土壤条件。反映耕地资源土壤的理化性质,用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4个指标来反映,各指标均分为3级,其中土层厚度分为≥100cm、60~100cm、<60cm;土壤质地分为壤质、黏质、砂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分为≥20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