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022.12教研平台随着新课标的全面推进,需教师重视对学生实验操作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开展科学授课活动的时候,其中的实验就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这一过程能够切实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但是根据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状况分析,大多数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都不高,操作能力的培养效果也自然不理想。同时,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干扰,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实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了影响,使其形成了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加强,对其后续发展造成了阻碍。在新时期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这样的状况,打破传统教育的禁锢,寻求高效可行的教学措施,提升学生参与实验学习的热情,使其乐于动手操作,从而提高综合能力。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一)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因为小学生出的年级较小,对于那些规律和概念相关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上仍然存在明显不足,再加上科学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内容大多比较抽象,所以,教师在具体开展科学授课活动的时候,只是简单的依靠理论知识讲解,是难以使小学生充分且全面的掌握有关科学规律和概念知识。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重视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使其更叫直观的掌握抽象的现象、规律和概念,这对加强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认知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1]。(二)有利于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小学科学和其他课程有明显差异性,和人们的生活工作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除此之外,其对加强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规范生活习惯等也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时期处于生活习惯形成和学习生活技能的关键阶段,只有对他们做出积极正确的引导,才可以促使他们形成良好、健康的行为习惯,并且掌握更多有用的生活技能。然而,在当前实际开展科学授课活动时,教师通常只给学生简单的讲解理论知识,难以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准确的认知,再加上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如此一来,就难以积极有效的指导学生改正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2]。对此,教师应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当中,自己动作操作实验步骤,长此以往,不但能够使其掌握更多生活技能、改正不良习惯,还可以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对小学生后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二、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原则(一)日常性原则因为小学生的年级小,缺乏生活经验和阅历,教师在进行科学授课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贴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