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7No.1Feb.2023第37卷第1期2023年2月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xiDa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收稿日期:2022-06-23基金项目:山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2021Y738)作者简介:纪兆杰(1988-),安徽滁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石凤珍(1968-),女,山西太原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与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传统文艺创作论中的审美体验思想纪兆杰1,石凤珍2(1.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2.山西大同大学现代社区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大同037009)摘要:传统文艺创作论中包含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思想。审美体验与诗性思维有着内在关联性;它以感物为发端,但又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与能力;它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其中包含了心与物的互动性、情感的丰富性、时空的超越性等美学思想。此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我们文艺生活的多方位渗透,审美体验思想对当今的网络文艺创作事态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关键词:审美体验;文心雕龙;审美主体;网络文艺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3.01.019从审美体验去研究和阐释文艺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是体验论持有者的基本策略。特别是立足于我们的传统审美语境,不管是审美体验自身内涵的界定,还是其对各类文艺现象的阐释工作,都凸显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在现代视野里,审美体验不仅是解读文艺创作与接受的核心概念,也是探讨文艺现象及作品内在规律的主要路径。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审美体验虽然没有像“意象”“意境”等概念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以西方的体验哲学和体验美学为基础进入到国内,却拥有着极大的阐释效力和空间,这与强调主观体验和心灵感悟的诗性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审美体验与诗性思维的角度自古以来人类的审美实践都具有相通之处,比如说原型说、神话说、集体无意识思想等等,都体现了文化的延续功能。审美体验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体系中虽然没有成为严谨的学理名词,但是其思想却散播在各大理论的田地里。传统的文艺创造强调心灵的感知和领悟,追求人格的升华与精神的超越,而不以严格的逻辑概念为表征,因此也呈现出一种含混性和不确定性。但是这种含混和不确定性不应当被理解为严谨或逻辑的对立面,而是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渊薮里的重要特质。正因为中国的传统文艺往往诉诸于主观的感悟和体验,而诗性思维始终伴随其中。诗性思维是一种不给出明确的思维逻辑、并与认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