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把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比较,体会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在回忆上节课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教学说明】通过提问的形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归纳结论】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的证明方法:证明: AB=AC,∴∠ABC=∠ACB. BD、CE为∠ABC、∠ACB的平分线,∴∠3=∠4.在△ABD和△ACE中,∠3=∠4,AB=AC,∠A=∠A.∴△ABD≌△ACE(ASA).∴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你能证明其它两个结论吗?探究2.求证: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已知:在△ABC中,AB=BC=AC.2求证:∠A=∠B=∠C=60°.证明:在△ABC中, AB=AC,∴∠B=∠C(等边对等角).同理:∠C=∠A,∴∠A=∠B=∠C(等量代换).又 ∠A+∠B+∠C=180°,∴∠A=∠B=∠C=60°【归纳结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教学说明】通过自主探究和同伴的交流,学生一般都能在直观猜测、测量验证的基础上探究出结论.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CD.证明: △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ABE=∠CBD=60°,AB=CB,BE=BD.在△ABE与△CBD中,AB=CB,∠ABE=∠CBD,BE=BD.∴△ABE≌△CBD(SAS).∴AE=CD.2.如图,△ABC中,AB=AC,E在CA的延长线上,且ED⊥BC于D,求证:AE=AF证明: AB=AC,∴∠B=∠C, ED⊥BC,∴∠B+∠BFD=90°,∠C+∠E=90°, ∠BFD=∠EFA,∴∠B+∠EFA=90°, ∠C+∠E=90°,∠B=∠C,∴∠EFA=∠E,∴AE=AF.3.如图,在△ABC中,∠A=20°,D在AB上,AD=DC,∠ACD∶∠BCD=2∶3,求:∠ABC的度数.解: AD=DC,∴∠ACD=∠A=20°, ∠ACD∶∠BC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