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反证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掌握反证法.【过程与方法】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问题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问题2.我们是如何证明上述定理的?【教学说明】通过问题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的思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交流.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我们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吗?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吗?【归纳结论】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2.小明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我们来看一位同学的想法: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定理可得∠C=∠B,但已知条件是∠B≠∠C.“∠C=∠B”与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此AB≠AC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再例如,我们要证明△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也可以采用这位同学的证法,假设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A=90°,∠B=90°,可得∠A+∠B=180°,但∠A+∠B+∠C=180°,“∠A+∠B=180°”与“∠A+∠B+∠C=180°”相矛盾,因此△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引导学生思考:上面两道题的证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归纳结论】都是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推导出了与已知公理或已证明2过的定理相矛盾,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也是证明命题的一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反证法.【教学说明】总结这一证明方法,叙述并阐释反证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AD∥BC且∠1=∠2.求证:AB=AC.证明: AD∥BC,∴∠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 ∠1=∠2,∴∠B=∠C.∴AB=AC(等角对等边).2.如图,BD平分∠CBA,CD平分∠ACB,且MN∥BC,设AB=12,AC=18,求△AMN的周长.解: BD平分∠CBA,CD平分∠ACB,∴∠MBD=∠DBC,∠NCD=∠BCD. MN∥BC,∴∠MDB=∠DBC,∠NDC=∠BCD.∴∠MDB=∠MBD,∠NDC=∠NCD.∴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