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集萃·55·2022年/第6期/程颐《易传》的心灵和谐思想◎于磊孙世平(海军潜艇学院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199)《周易》是古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经典,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集中体现,其中就包括和谐的理念。作为易学史以及理学史上的代表性著作之一,程颐的《易传》从理学的视域出发,对心灵和谐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借此,既可以看到理学对经学发展的推动,也可以看到经学在理学建构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虽然,程颐《易传》心灵和谐之道的逻辑终端——通过有意识的道德涵养与行为规范的约束,从而使社会生活中的个体都有着与最高范畴“理”相符合的精神状态,与今天语境中的心灵和谐并不完全相同,但不妨碍从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的智慧。一、程颐《易传》心灵和谐思想的背景钱穆先生曾指出,“唐代人物,一面建功立绩,在世间用力;一面求禅问法,在出世间讨论归宿,始终是分为两扇的人生观。”故宋人要超越唐人,上溯三代的话,就必须另辟蹊径,从“功利”“心性”两个方面同时入手。“此非只是历史上之复古,乃是一种功利与心性之融成一片,即世出世之融成一片,亦即是儒释融成一片之一种理想境界,乃思想史上之一种更深更进之结合。”(《初期宋学》,《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而此种“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摘要】程颐在《易传》中对心灵和谐问题的阐述,源自其对“圣人境界”的追求。他延续了“《易》《庸》互释”的思路,在对“心”加以诠释的前提下,将赋予了理学色彩的“中”运用于心灵和谐的思考,提出由“中体”以达“心和”的观点。为了能使这种理念真正有助于心灵和谐而不是流于浮泛,程颐进一步提出了心灵和谐的方法,即视“居敬”为实践原则,视以经学撰述为主要载体的“集义”为实践内容,而其《易传》以心灵和谐视角对卦爻辞所做的众多疏解,也反映了程颐对自己思想的践行。【关键词】程颐;《易传》;心灵和谐【中图分类号】B2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6-0055-03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代易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研究》(16CZX029)的阶段性成果。就是对理想人格的重新诠释。众所周知,“内圣外王”最早为庄子学派之理论,但在宋儒心中,却是圣王之道的一个标杆。由内圣而至于外王,这种理论并不为理学家们所独享。如,王安石就提出过“神”以“圣”而言、“圣”以“大”而形观点:“由其道而言谓之神,由其德而言谓之圣,由其事业而言谓之大人。古之圣人,其道未尝不入于神,而其所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