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PRWORLD\公关世界99初探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可行性路径文/田小建周莹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因其学段特点,生源年龄多集中于15-18周岁,学生经过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出家庭、入社会,要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对中职学校而言是个挑战。如何开展合适的劳动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笔者所在课题组多年的实践研究,现结合所在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提出中职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可行性路径。关键词:中职学生,劳动教育,劳动素养,培养路径近年来,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从国家层面发文对开展劳动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可见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劳动教育的缺失性,以及劳动教育推行的困难性。本文力求,立足中等职业学校,从劳动课程体系建立、劳动实践组织形式、劳动实践参与度、校企及家庭协作的一体化育人机制等方面,对中职生劳动素养培养路径进行可实施性探究。一、建立健全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中职学校管理层要发挥好带头作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当前我国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正视劳动等凸显问题,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内涵、主体指导思想以及总体目标。就劳动教育而言,现阶段各社会主要群体,也包括与劳动教育契合度高的职业学校的师生群体,对劳动这一推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实践性活动,存在认知偏差;当前各办学主体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在中考、高考两考面前,一切的实践活动都显得多余。中职学校亦是面临诸如缺乏规范的劳动课程、缺乏专业的劳动师资队伍、缺乏专门的校内外实践场所等。中职学校的领导层作为学校的顶层设计者,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发挥指挥棒作用。第一,切实组织全体教师尤其是德育管理团队、班主任队伍学习新的劳动教育理念、端正劳动教育思想;第二,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方面着手,编制方案、制定标准、修订计划,将劳动教育真正纳入到“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中,通过开展劳育必修、选修课、开展丰富的主题劳动实践活动等方式,展开全面的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第三,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从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方面将劳动教育成效纳入发展性评价体系。2.开设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必修课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培养、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