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档案记忆》2023.1《档案记忆》2022.5档案见证1940年5月16日,著名抗日名将张自忠在湖北宜城的抗战前线壮烈殉国,终年四十九岁。他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以上将集团军总司令身份为国捐躯的惟一一人,也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五十多个国家中战死疆场的最高将领。随后,张自忠将军的灵柩途经宜昌运抵重庆,1940年5月23日晨,在隆重的公祭仪式之后,宜昌十万民众倾城而出,为张自忠将军送灵。自父亲牺牲那天开始,张自忠女儿张廉云实际上就与宜昌结下了不解之缘,自1946年以23岁的青春韶华第一次踏上宜昌的土地,到2006年最后一次来宜,张廉云女士一生八次到宜昌,既为致祭父亲,也为致敬宜昌人民。可以说,宜昌留下了张廉云丰富的记忆,宜昌人民对民族英雄张自忠的敬意感天动地,“宜昌之于父亲的这份绵绵情谊,使我的心中时时涌起一股暖流,感动、感激、感谢。没有一个词语能准确表达出我的感受,每次去宜昌,我都收获了友情和真诚。”张廉云曾表示。今年4月25日,99岁的张廉云老人在北京逝世,立即引起宜昌人民的无限哀思,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追忆之情。近日,记者在宜昌市档案馆翻阅有关张廉云与父亲、与宜昌的大量档案,重温她绵延一生的宜昌情和宜昌缘。从23岁到83岁,张廉云一生八次到访宜昌张廉云老人第一次到宜昌是在1946年6月1日,那时只有23岁。说起这一次来宜,老人曾告诉记者:“抗战胜利后,人们欣喜若狂。山城重庆沸腾了。抗战时期由各地迁到重庆的单位和人员,都想着回家。但出川的道路太难了,大多数人要借助长江水运这条大通道,顺江而下,奔回阔别已久的家乡。当时,我在重庆北碚复旦大学读书,1946年5月,我们听说国民政府专门为冯玉祥和李济深先生调拨民生公司的‘民联号,轮船,送他们从重庆回南京,便由北碚赶往冯先生在重庆上清寺的住处打听消息。冯先生与父亲情义极深,自然一口答应随船东下。5月30日,我、宋哲元的女儿宋景文和我的两个侄子,与九百名旅客一同登上‘民联号,客轮。”“记得女作家安娥和我们住在一起。徐悲鸿先生和夫人廖静文闻讯太迟,上船时床位已满,只好住在甲板上。”张廉云说,“6月1日,船停在宜昌。我们赶紧上岸,找到一个大饭馆,准备好好吃一顿。我们谁也不会叫菜,只知道要清蒸鲥鱼。在宜昌的大街上遇到不少同船的人,高高兴兴地遛马路,我们还遇到冯玉祥的秘书霍济光先生。”时隔几十年之后,霍济光将当年在宜昌二马路与张廉云一行四人拍的合影照交给了老人,又让她感慨良抗日名将张自忠之女张廉云的宜昌缘文/冯汉斌程锡勇张自忠戎装照22川汉铁路宜昌修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