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生态建设和技术创新成为政府在不同阶段推进环境发展的重要主题。我国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创新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理念。在中国发展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研究影响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因素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客观存在的资源短缺困境、日益强化的环境规制措施,“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然被淘汰,以环境资源为代价的行业发展模式也面临绿色转型。绿色创新作为政府环境规制措施和企业可持续绿色发展的联结点,是突破资源约束,创建环境友好,驱动重污染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我国重污染行业在当今时代愈趋严格的环境规制背景下的绿色创新与企业发展问题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专注于绿色创新,以维持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创新相比,绿色创新强调企业改进现有工艺和开发新工艺的能力,从而实现节能、防止污染、资源循环利用和提高生产率[1]。绿色创新已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但很少有研究者从政府财政激励、企业绿色形象的角度来考察绿色创新的作用。尽管政策法规对于促进绿色创新很重要,但少有研究考察激励型环境规制等经济激励措施对企业绿色创新实践的影响。此外,很少有研究考察激励型环境规制与企业绿色形象之间可能涉及的内在机制。鉴于绿色创新是为了应对激励型环境规制的提供而引入的,考察激励型环境规制作为绿色创新的驱动力以及作为绿色创新结果的企业绿色形象,可以解决如何最好地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实践,从而改善其绿色形象。而吸收能力可能是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技能的吸收能力对于成功的绿色创新是不可或缺的[2]。因此,吸收能力可能决定激励型环境规制能够有效转化为企业利益的背景,而我们旨在通过绿色创新来检验吸收能力对激励型环境规制与绿色形象之间的调节作用。一、研究假设(一)激励型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绿色创新是指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储存使用、报废等环节做到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旨在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文明的创新性活动。纵观近30年的相关研究,企业绿色创新被看作社会责任理论、创新理论和环境管理理论的交叉领域,以这三种理论为基础可以更加清楚地得到绿色创新的内涵特征[3]。绿色创新的目标具有双重性,即追求企业与环境双赢,并且兼顾企业的经济绩效和环保绩效将环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