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审核华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文号:证监许可(2009)1210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证券研究报告【债券深度报告】风波初定:114个信用债违约主体因素分析汇总——债券违约复盘系列之一2019年,我国债券市场距离首单违约已走过五年,违约主体也超过了100家,无论是时间长度的角度,还是案例数量的角度,均已具备了进行深入统计分析的数据基础。基于历史信息,我们使用因素分析法将全部违约主体进行汇总与统计,力求以自下而上的角度,从更客观的视角分析导致公司违约原因中最为高发的因素,以便为未来的“防雷”工作提供更好的研究支持。这一违约统计框架具备三项前提观点:1、信用分析最终目的是防雷,信用利差波动的核心影响因素是违约风险,因而没有违约统计验证的信用研究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误区。2、“信用”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偿债意愿和偿债能力同等重要。3、靠定量发现问题,靠定性思考问题。民企的违约案例往往具备这样一个传导链条:实际控制人性格(违约前N年)→公司战略(违约前3~5年)→经营指标(违约前1~2年)→财务指标(违约前1年~前1季度),因而从定性指标入手进行提前风险预判会有更好的前瞻性。对于偿债能力而言,现金流是核心,资产质量是保障,外部支持是托底。即自身获现能力是完成债券偿付的第一保障,在自身资金不足以完成偿付的情形下,可以依靠自身优质资产变现来实现资金快速回流。而如果上述两方式均不足以完成资金兑付,则需要依靠外部支持,如城投依靠财政支持、国企依靠国资委、民企依靠实控人等。各年度的违约特征都与当年的债市发展阶段、政策背景与融资环境息息相关。2014~2015年违约主要由盈利能力下降因素导致。2016年,伴随着专业信用研究员的大批到岗和市场防雷意识的提升,市场上更多的弱主体出现了再融资困难的情形,且2016年去产能政策的影响下煤炭钢铁行业的违约更为高发。2017年,上游行业去产能接近尾声,其盈利能力明显有所好转,且信用周期仍处于高位,同时2015~2016年刚刚完成公司债市场5年期或3年期债券融资的企业尚未到达债券集中到付期,并叠加十九大前后维稳的影响,使得2017年成为违约中国信用债违约史上最为低发的一年。2018年是历年来违约最为高发的一年,信用债市场主体违约率一度高达1.83%。2018年违约数量极多的主要原因是:1、债券到期量大;2、各主要行业板块竞争愈发激烈;3、股价大跌的质押爆仓效应带来上市公司违约占比大幅提升;4、民营企业再融资困难;5、201...